湖北日报讯 高温肆虐,庄稼遭遇严重干旱,鄂州市花湖镇白龙村村民疏通灌溉渠道,引白龙水库水源抗旱。 (记者 张鸿 本报视界网 方仲华 摄)
打开8月3日《湖北日报》第四版,一组《高温下,看劳动者风采》报道映入眼帘,在这一版上,笔者读到了一组发烫的文字。感谢记者们高温下深入工地,深入劳动者中间,将劳动者挥汗如雨工作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钢筋上的温度有六七十摄氏度,打个鸡蛋都能烤熟。”这是记者在宜昌庙嘴长江大桥工地上采写的文字,在这个工地上,每天有380多名工人冒着高温工作着。“大水杯装2000毫升水,半天不够喝,”这是写值守武汉西卡口的女民警余莉的。“张发胜黄色的工作背心里面,衬衣早已湿透。这份高温下的坚守,让记者不禁生出几分敬意”,这是记者采写《市容监督员:烈日下的坚守》时看到的……该版6篇稿件、一幅图片,字里行间,处处都让读者感受到高温下劳动者的艰辛。读了这些文字,与我一样坐在办公室享受着空调的人没有理由不勤奋努力工作,没有理由不创造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借此机会,笔者对奋战在高温中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宜都市枝城镇政府 冉德强
关注“三农”引人思考
7月3日和8日的“三农新观察”专栏,分别刊登《三问粮价——粮食“九连增”后隐忧现(上)》和《避免水稻重蹈大豆覆辙——粮食“九连增”后隐忧现(下)》。该选题很有价值,值得细读细思。
党报关注粮价新动向,从微观来看,是关心广大农民增收,关注城乡居民的米袋子;从宏观来看,是关注国家粮食安全。文中指出,今年由于农资上涨、进口米冲击等原因,本地大米销售困难,农民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下一年种粮的积极性。
报道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症结”,给出“药方”。希望这两篇报道能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也愿《湖北日报》更多关注“三农”,关注基层劳动者的利益,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新动态、新问题。
襄阳读者 云帆
隐忧中的希望
7月8日《避免水稻重蹈大豆覆辙》一文,指出了我省水稻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报道背景详实,对比鲜明,有观点,有事实,有经验,有教训,有调查,有数据。从“大豆之痛”切入,表明“水稻生产正在重蹈大豆覆辙”,继而亮出观点:把对农民的保护和补贴转变到种植环节,直接补贴到农民。
文中列举了两个增产增收的事实:监利农民机械化操作,规模化经营,优质稻种植,专业化管理;洪湖万亩再生稻统一品种、种植、管理、销售,注册品牌,成立专业合作社。
这两个事例,既让读者看到隐忧中的希望,又表明除了调整收储政策外,破解水稻生产困境的其它可行路径。
希望《湖北日报》持续关注今年的粮价问题,通过更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样本采集,做出跟踪报道。
红安县永佳河镇八友希望小学 李天荣
少些应酬 多读好书
8月8日《湖北日报》刊登了《全民阅读现状扫描:阅读有多难》,笔者读后,深有同感,切身地感受到当今社会,读书已经被边缘化。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阅读,其实还是应该被我们所重视。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正如文中报道:“我已经不知道看纸质书是什么感觉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
因此,我借贵报的一角呼吁: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
中建三局二公司 梁征
短信录
7月20日《网事》专刊“沸点”《如何面对“垃圾围城”》,由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引发话题,选取网友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并做深读,以寻求解决垃圾围城与垃圾围村的办法与途径,让美丽新家园、美丽新农村远离垃圾之困。
宜昌读者 刘小平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