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徐扬 许晓青 顾钱江)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17日在京闭幕,中国新一轮改革已然开始。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两会期间这样说。
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1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获批准。海外舆论称,这项改革方案令外界确信中国继续推进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说,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报告同时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分析人士指出,“三个没有变”是中国迫切需要继续推进改革的原因,同时也使改革具有很大难度。
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超过1.2亿;中国仍有6亿人生活在农村。推进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动力来源。
“越不发展,问题越多、难题更大。”担任38年村党委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张文成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不提高农民收入、不改变农村面貌,几亿人的“中国梦”无所依托。
与张文成一样的很多农民认为,从废除农业税,增加“三农”补贴,到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每一步改革都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欠发达是中国的最大国情,这决定着中国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丁元竹说,改革就是要去除发展中体制和机制的“负能量”,为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提供“正能量”。
提交给2900多名人大代表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较多篇幅对改革开放内容进行阐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
专家指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许多问题。无论是破解雾霾压顶,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都需要改革。并且,按照先易后难的改革次序,改革目标将会“越来越难啃”。
代表委员认为,改革既要有“振聋发聩”的变化,又要“稳步有序”的推进,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在中国没有成功的可能。
“改革不能脱离国情和超越国情。”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肖兴志说,渐进的、积累式的,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虽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这些都决定着改革进程“经不起剧烈的折腾”。
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踟蹰不前,既要先易后难,成熟的就先改,也要敢于攻坚克难。这一观点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新当选的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指出,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
当前,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项改革、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地集聚改革的动力,减少改革的阻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并重,这考验着新一届中国领导层。
观察家认为,14日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于下一步深化改革具有“破题”意义。法国《论坛报》评论说,中国推出了多年来决心最大、力度最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被认为是计划经济最后堡垒的铁道部,在改革中被撤销。“改革就是权力的调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坦承,此次机构改革有一定阻力。
“这属于深水区改革的一部分。”汪玉凯说,此轮机构改革不失时机,同时也非常审慎,体现了中国政府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行政体制改革在中国改革路线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连接点,将为今后推进全面改革提供抓手。
“随着中国政府完成了新老交替,中国改革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汪玉凯说。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