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打实”赢得“心贴心”
——湖北“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激发媒体责任意识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蔡华东在鹦鹉洲长江大桥工地采访。 湖北日报供图
今年3月,湖北新闻界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发媒体对新闻人角色定位的深层次思考。随后,中国记协联合25家媒体发出“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
此次大讨论并非偶然。自2011年9月,湖北成为全国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试点后,在全省范围内,先后开展媒体记者与高校教师双向挂职、高校师生“蹲点调研”、湖北省委宣传部调研媒体和市州新闻工作突出问题等活动。“新闻工作者要扮演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角色,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是谁’,直面基层困难,促进问题解决,以‘实打实’赢得‘心贴心’,用行动服务群众。”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说。
采访中彰显“建设者”本色
“一个班只有3本破旧的字典,我震惊了!”武汉教育电视台记者刘保哲在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民工子女上课连字典都没有。他并未简单报道教育困境,而是与栏目组同事策划了公益活动。一个多月,他们筹到善款80余万元。“媒体人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还是社会的建设者、推动者、参与者,应利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凝聚社会的正能量。”刘保哲说。
大讨论开展5个多月以来,湖北媒体纷纷开辟专栏专题,刊登讨论稿,并有意识地结合媒体特色,拓展活动载体。目前,湖北省市州级以上媒体,共收到讨论文章2600多篇,出专栏1200多期。湖北还将体现“建设性”要求的10个典型案例,编成《“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案例集》,指导新闻工作。
湖北省记协主席文成国认为,大讨论实际是“走转改”的延续与深化,让记者不仅明确了“我是谁”,而且也懂得了工作“为了谁”“依靠谁”。
“内外兼修”培养“建设者”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陈佩,曾深信揭露“阴暗面”是记者至高无上的荣耀。参与“蹲点调研”时,陈佩遇到一位80岁的“泥巴爹爹”,政府每年只发2000元生活费,他还得自己种地。陈佩想,老人一定对政府“关爱不周”有话说,她策划报道老人凄凉的晚景、不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确定选题后,一有空闲就偷偷去蹲点。这一蹲,蹲出了“真相”。
“泥巴爹爹”种水稻、栽棉花、栽油菜都是一把好手,还不时跑到镇上看看楚剧,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原以为孤寡老人性格肯定孤僻,可“泥巴爹爹”却整天乐呵呵的。“泥巴爹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无形中改变了陈佩的新闻观。
2011年,湖北率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按照“送出去、请进来”的基本思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五所新闻院系分别与湖北日报等五家媒体结对,青年教师走进媒体参与新闻实践,媒体记者走上课堂丰富新闻理论。
在湖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廖声武看来,大讨论既提升了新闻队伍的素质,转变了新闻工作作风,也提高了舆论引导水平。
报道中凸显“建设者”价值
建设者的价值,在于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武汉“犟妈”易勤先后变卖、抵押两套房子给工厂贴钱,坚守8年,却始终不放弃10名智残工人。这条新闻有多种处理方式,但《楚天都市报》认为,女老板是在让智残群体也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于是,有了感动百万读者的大型系列报道《助残“犟妈”坚守良心》。
报道刊发后,社会爱心纷纷涌向工厂。襄阳三中志愿者滕萌希望利用暑假,在街头义卖工厂产品;转业军人向敬东愿意拿出手头资源,帮着推销产品;江汉区汉兴街劳动保障所所长陶芸如赶到工厂,想争取为厂子申请到贴息贷款……
华中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汪金权,放弃在名校的工作,扎根大别山区贫困中学22年,家中一贫如洗,却倾尽所有扶助学生。他的事迹经《光明日报》报道后,影响了素不相识的机关干部、企业员工、教师。汪金权的大学同学成立“金权基金会”,帮扶困难学生;汪金权也因此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和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榜样。
“我们反对媒体为抢独家新闻,就置社会共识于不顾,反对报道破而不立、耸人听闻却无助于问题解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说,媒体是社会共识的传播者,新闻报道要弘扬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朝着科学、理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新闻记者把镜头对准群众,报道才有温度,群众才能感受到典型的真实。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好打造“精神高地”、建设“文化之魂”的重要作用。尹汉宁认为,湖北媒体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使命担当,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柳时强)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