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2015全国两会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应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发布时间:2015-03-04 11:36:3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进入电子报

  “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我们应有全面的认识。经济下行趋势确实存在,压力有,问题有,而且会持续一段时期。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看到改革的全面推进。只有将这3个方面综合起来看,才能全面认识新常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应多层面观察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

  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至少应有3个维度:一是数量、规模维度,二是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变化,三是改革的进展。这3个维度对应着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3大特征

  “2014年的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些分析者仅仅关注这一表象,对中国经济发展得出了悲观的结论,少数人甚至将这种状态与‘经济衰退’甚至‘硬着陆’等量齐观。这种看法肯定是不全面的。”李扬代表表示。

  李扬代表认为,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至少应有3个维度:一是数量、规模维度,如经济增长速度、物价水平、CPI和PPI走势、财政收支变化、货币供求、国际收支等,这一维度展示的是经济运行的数量侧面;二是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的变化,这一维度展示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侧面;三是改革的进展,这一维度展示的是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变化,它揭示的是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这3个维度对应着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3大特征。只有将这3个维度密切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中国经济的状况及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从这3个侧面综合分析当前形势,李扬代表的判断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开始脱离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正逐渐向更强调质量、更强调效益、更注重创新、更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更重视民生改善、更具可持续性的轨道过渡。

  降速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的关键变化

  经济增长要关注量的变化,更要关注质的提高。我们一直希望经济增长机制从投资增长型、外需引导型转变到内需引导型,这个希望,在2014年开始实现。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着速度略有下降但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新常态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有所提高,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动力逐步实现均衡发展,这些都是新常态下的积极变化。

  “经济增长要关注量的变化,更要关注质的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效率和质量方面。”李扬代表说。首先,2014年我国劳动生产率较2013年提高了7%,显示出效率对速度的良性替代。从经济结构看,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长8.1%,超过了第二产业增速0.8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导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2%,同比提高1.3%,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正是我们多年来孜孜以求但一直没有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在2013年实现了,2014年则巩固了这一趋势。从增长的动力上看,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达51.2%,比上年提高1.3%,超过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4个百分点。自上世纪末以来,我们一直希望经济增长机制从投资增长型、外需引导型转变到内需引导型,这个希望,在2014年开始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希望经济发展能够在较低能耗、较低水耗和减少排放的基础上进行,但长期未能实现。2014年,这些目标开始显示出实现的可能。例如,2014年GDP能耗下降4.8%,超出了预期0.9个百分点;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以上,超过预期1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64.4立方米,同比下降5.6%,等等。另外,虽然增长速度下降,我国依然保持着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速、农民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这样的“双超”良好态势。2014年,中国城乡收入比近13年来首次降到3倍以下。同时,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继续保持着占GDP之比低于4%的态势,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继续下降。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着速度略有下降但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新常态。

  李扬代表特别指出,一些发生在局部地区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例如,2014年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投资增长率为6.5%,这个组合具有里程碑意义。长期以来,投资增长率2倍甚至多倍于GDP增长率已成通则,这本质上反映的是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模式。上海的这一变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突破了上述通则,就在于它告诉我们,投资与外需之外的动力,特别是创新,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构成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观察中国经济形势,必须有改革这个维度。2014年,我国重大改革接连不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全面推出财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性

  “观察中国经济形势,还须有改革这个维度。”李扬代表强调。

  2014年,我国重大改革接连不断,仅在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有近50项改革措施开始实施或已推出。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2014年,行政审批制度再度减少300项,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体制变化的要点,一是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二是对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从长期战略上看,这些制度安排将复制到全国。因此,面上的减少审批和点上的自贸区试点是相互呼应的。这是一个其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是商事制度的变化。商事制度简化了,过去对兴办企业的限制大规模减少了,人们办企业、开公司、创业就容易多了。在这样的变化下,2014年,1300万个新企业建立起来,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而且集中于服务业。试想,假如一个企业吸纳一个人就业,那就能提供1300万个新就业岗位。应当说,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就业仍实现了增长,正是这样得到维持的。

  第三个变化发生在社会保障领域。2014年末,我国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此前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都有进一步的改革。这些制度形成了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近年来,我国宏观管理体系可大致概括为3句话,即宏观稳定、微观搞活、社会制度托底。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安全网”,这个“安全网”在去年基本织就,它保证了我们能够承受较大的增长率变化冲击,从而从容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

  第四个变化是自由贸易区有了扎实的发展。对内,在2014年底,原先只在上海的20余平方公里上试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开始推广到天津、福建和广东。与此同时,对外,为应对TPP、TTIP等由其他国家主导且对我国不甚友好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我国稳步地与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发达经济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现在已达10余个。上海自贸区建设、自贸区原则在全国的复制,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陆续签署一系列自贸协定,不仅表明中国在坚定地沿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改革,而且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负责任大国,正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个比较重要的变化,就是在2014年全面推出财税体制改革。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极广,它将分步骤顺次展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历史地看,正是因为我们在1994年对财税体制进行了改革,其后的20余年我国的高速发展才有了适当的环境。如今,面对经济新常态,20年前形成的财税制度已难以适应,我们需要有一个更为现代化的财税制度体系,而且作为其他改革的制度基础,这项改革宜在全面改革推出之初展开。

  李扬代表说,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全面变化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熟知且高度关注的数量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下的变化,而我们过去陌生且重视不够的质量型指标正发生着向上的变化,与此同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现在看来,这个过程将延续较长时期。面对这样高度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受干扰,稳步推进,从容应对,千万不能对此变化的某些侧面过度解读,从而惊慌失措地采取饮鸩止渴的对策。总之,我们应有战略定力。(经济日报记者 赵淑兰)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