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魂”大展期间,上百万观众来到成都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郝飞 摄
——“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带来的思考(一)
□本报记者 王代林 吴晓铃
这是一条令人惊叹的数据链:0 →1 → 108万 → 2000万。
从几乎零基础,到借力28省文博单位举办“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以下简称丝路展),到创造出108万人次观展的记录,再到与互联网上逾2000万网友的互动……去年12月27日至今年4月10日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丝路展,演绎了一场“现象级”文化盛宴:普通观众以走进成都博物馆看展览为新风尚;专家学者在已有关于四川作为南丝路起点的共识基础上,又深入讨论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
丝路展为何这么火?展览落幕,思考继续。
“丝路展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式,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宏扬和发展的角度,创新出全新的文化产品,创造、培养、引导了新的文化需求,并创造了一种新的博物馆生活方式。”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认为,丝路展是四川一次成功的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水,为文化领域如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提供了一种范例。
无中生有“活”产品带来新的文化价值
100余天进场观众108万人次是什么概念?
在国外,2015年跻身英国年度最热展览行列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时尚大展《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34.5万人次观展;在国内,大型综合博物馆,大多一年的观众人次在两百万左右,敦煌莫高窟全年客流量被控制在一百二三十万左右。
拥有众多国宝的特展可免费参观是什么概念?
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免门票,但特展卖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虽然特展免费,进博物馆却要买门票。国内博物馆举行特展,大多要单卖门票。丝路展,是一道罕见的免费大餐。
“这次策划的精彩之处,就是以天府之国四川为视角,以此来观察和贯通‘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所蕴含的文化交流的大局面。”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盛赞丝路展独具匠心的大视野。
鲜为人知的是,丝路展的展览创意和品质形成,经历了一个“从0到100”的升华过程,犹如变魔术般地“无中生有”。
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织机模型,由此引发了四川文博人的思考。学界对四川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争议,但四川和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定论。
一个念头,在时任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的脑海里闪过:“既然这次考古发现能用实物证明汉代成都就是织锦之城,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方式来重新梳理和思考四川与丝路的关系呢?”
2015年,这个灵感火花遇到了“燃点”。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和成都博物馆交流时透露,四川在“一带一路”上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推广敦煌文化不可忽视的地方,尤其是四川人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思路豁然开朗:携手丝路沿线兄弟省(区、市),在成都举办丝路文物大展。
独特创意得到积极响应,丝路沿线28个省(区、市)的72家文博单位,拿出各自镇馆之宝的10%,共计200余件套精品文物。敦煌也慷慨赴展:8个精品复原石窟再加70幅敦煌临摹壁画及上百件精品文物。此外,还有60余件来自新疆石窟与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彩塑精品。
围绕敦煌石窟艺术和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两条主线,一个高品质的文物展成型。
王毅颇有体会地说:“文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要义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把敦煌和丝路各种静止的文物资源以创意创新的方式有效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活’产品,令展览有了新鲜的独特视角,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
(作者:吴康安)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