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甘肃启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 孙钊)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在甘肃这片黄土地上,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八十年前,革命先辈们踏着坚定的脚步从陇原大地上走过,风沙卷的起浮尘,却怎么也掩盖不了那光辉的足迹。
长征是凝固的历史,铭刻着共产党人不屈的精神、坚韧的品质、顽强的意志。长征更是红色的基因,在陇原人民的血液里流淌。八十年过去了,由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财富,根植在这片土地上。
历史的风尘吹散了硝烟,沉寂的土地上,嘹亮的冲锋号却再次响起,一场扶贫攻坚的战役正在打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2016年9月18日,来自中央和地方60余家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新媒体将追寻红军在陇原大地上走过的长征路,探寻这片古老土地上重新焕发的光彩。
造血扶贫 会宁人民小康路上再会师
韩家集周湾村村民王海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以非凡的毅力征服了雪山草地,最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作为老区的会宁县,土地干旱缺水,当地人民生活困难,长期以来靠天吃饭。会宁,是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句号。如今,对于会宁县来说,长征依旧在路上。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盼望着能在奔向小康路再次胜利会师。
韩家集镇周湾村,隐藏在会宁县东部群山的褶皱之中。作为韩家集镇的贫困村,周湾村共建档立卡226户1049人。如何能让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周湾村南王组贫困户王海老两口,曾经因为缺乏资金与技术,长期深陷贫困的泥潭。精准扶贫,对症下药,今年以来政府帮扶新建成的养鸡场,已经成为了全家人致富的新道路。
如今,一条硬化过的道路通到了王海老人的小院后,院落前新建成的太阳能洗澡间极大方便了老两口的生活。
同村的王运湖在2015年申请精准扶贫贷款4万元,用于搞种养殖;并且在2015年7月和10月韩家集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织户主王运湖参加了两次种养殖技术培训。
今年,王运湖一家五亩黑膜马铃薯收入1000元,两亩全膜玉米亩产收入1120元,蔬菜大棚每年收入8000元,加上牛羊鸡收入近8千元,造血式精准扶贫让王运湖一家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更进一步。
会宁县扶贫办主任童琳表示,到今年年底,周湾村将实现整体脱贫。
龙头产业 苹果支起静宁致富新格局
王道道苹果园里的苹果已经为圣诞节做好了准备。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长征中红军五次经过静宁,三次经过界石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宿营界石铺,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抗日政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
这里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部队联络的重要枢纽和纵横穿插的通道,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
与此同时,静宁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如何甩掉贫困的帽子,带领百姓走上致富小康路,也是静宁县在工作中的“中心”与“基点”。
近年以来,静宁县依托“苹果”这个优势产业,在小康路上首先跨出了一步。作为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果品产业经过连续30多年的发展,果园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2015年果品总产量68万吨,产值25亿元。
静宁县苹果种植户王道道从89年开始种苹果,经过生长培育,苹果树在93年就开始挂果,“种苹果可比种小麦收入更高,一亩苹果林的收入相当于种好几亩小麦。”2015年,王道道凭借种苹果收入达到了六七万元。
静宁发展苹果产业经过了慎重的选择。据县园艺站工作人员贾军平介绍,一开始,老百姓只是在种粮食之余,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果树,结果发现苹果品质不错。于是,上世纪90年代末,县上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才开始鼓励群众大规模改种苹果。
如今,静宁“苹果”已经创出了品牌,“苹果”变成了“金果”。与此同时,这颗孕育在静宁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金果”,也成为了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小苹果打开了大局面,静宁县依托苹果这个龙头产业,支起了致富增收的新格局。
书声朗朗 华池县红军小学朝气蓬勃育未来
华池县列宁小学的学生一边走动一边背书。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1934年,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华池县南梁镇创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壮大了革命力量,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当时这里几乎没有教育资源,1934年2月,根据地领导人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小学,首开陇东教育先河,这就是列宁学校。
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2000年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看望师生并捐资,习仲勋亲笔题名新建教学楼一幢,以第一任教员名字命名为景文楼;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调研,9月7日又专门写信勉励在校师生。走进列宁学校,整洁的校园内绿树成荫、红旗飘扬、标准化的教学大楼内窗明几净。
华池县列宁小学是一所9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目前共有700余名学生,其中有200余名学生住校。学校内软硬件设施齐全,为当地学子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在列宁小学住宿的李雪瑞说,他的家在周边山区,由于离家较远,便在学校内住宿。“学校食堂伙食很丰盛,并且吃饭不要钱。”
傍晚时分,列宁小学的学生们捧着书在教室外苦读,他们边走边背,郎朗书声回荡在整个校园。少年强则中国强,国家的希望承载在年轻人身上。华池县列宁小学倾注着革命前辈对老区孩子的关怀,而列宁小学的学生也用自己的勤奋书写着不悔的青春。
整体搬迁 环县高寨村扶贫攻坚在路上
高寨村倪志勇家的新居。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陕甘边区是“长征的落脚点,抗日的出发点”,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等就进入环县开展革命活动,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1936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山城堡战役就此打响,建国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40多位红军将领共同参与。此次战役,大胜了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昔日的疆场,今日却成为了人民安居之地。
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环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严酷。为了让百姓挪出穷窝,高寨村实施了整体搬迁工程,采用平房、楼房两种模式,分三期新建小康住宅小院18套、住宅楼14幢380户。目前已建成258户,其余5幢140套已完成主体结构,计划2016年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现已搬迁入住150户以上。
2013年,村民倪志勇以每平米1300元的价格,在高寨居民新村购买了一套98平方米的楼房,其中政府危房改造项目资金扶持了4万元。“原来生活很艰苦,没有技术,只能靠务农来养家糊口,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一万多元,家里住的也是破窑洞。现在住进了楼房,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
八十年过去了,属于革命者们的长征已经结束,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新的长征才刚刚踏上征程。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陇原大地上的长征故事还将继续流传下去,长征精神还将激励陇原人民继续前行。
(作者:刘建维)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