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星星 通讯员 胡宏辉 陈钰
一垄垄绿茶,一幢幢新居。
每到周末,总有几十辆来自武汉、黄石等地的自驾游车辆,驶往鄂东一个高山深处的美丽村落——蕲春县大同镇李山村。
谁能想象,上世纪80年代,这里一片穷山恶水,一条羊肠小道是村里与外界的唯一纽带。别说游客来,村里人都只想出山谋出路。
变化从何而来?村民们无不感慨:因为有一位好支书!
刨穷根 党员冲锋在前
1976年,走马上任的田祥森不会想到,他这村支书一当就是40年。
当时,村子是个穷窝子,还背了一堆债。全村156户650人,年人均纯收入仅85元。
党组织的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奔好日子。望着乡亲们期盼的目光,田祥森发誓,一定要丢掉李山的穷帽子。
走南闯北,访贤问能,他的眼光盯在了茶叶上。
茶叶能够当饭吃?有人质疑;种出来往哪儿卖?有人担忧。“万事开头难,难事靠党员!”田祥森说。
为买茶苗,他卖掉家中两头猪一头牛,动员家属变卖掉陪嫁首饰,凑了2000元;两位党员——原村长田飞龙和现任支部委员田德志,把当兵的转业费拿出来。
田从哪里来?他发动一批党员,把自家的好田好地调出来。
1978年,村里建成茶园200亩,其中30%是党员干部的地。
一路风雨,田祥森带领支部一班人,办茶场,建公司,创建茶叶专业合作社。
国际金奖、中茶杯特等奖、全国名优茶20佳……一道道耀眼的光环,照亮这偏远的山村。
茶产业催生一个全新的李山村。如今,满山满畈的茶树,如一块块碧绿的地毯,覆盖着坡岭沟壑;幢幢小楼别墅,依山就势,散落在七沟八梁;乡级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到组到垸。
2015年,村茶叶种植面积达850亩,实现产值76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0600元。
党员冲锋在前,穷帽子丢掉了。
评“十星”促旗帜不褪色
老党员老田说,他永远记得2012年年底的那一天。
村广场上,一场“十星级党员”评比活动拉开序幕。
由部分村干、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10位评委坐成一排。
“老田,前门后院不注意卫生,十星落选。”73岁的老党员田建英朗声唱票。
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山茶场负责人,老田可谓劳苦功高,怎么就落选了呢?
李山村19名党员,在岁月的考验中,有的党员永葆青春,也有党员思想退坡。田祥森琢磨,怎么能让这一面面旗帜永不褪色?他和支委们反复商议,决定开展“十星级党员”评比。
评比动真格,老田一身汗。
他从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抓起,又督促左邻右舍改善居住环境。一人受评,大家受益。山村面貌,悄然改变。“十星级党员”评比坚持20年,每年评得党员脸发红。但就是这一次次的脸红,促使每个党员牢记自己的身份,不忘党员的标准。
老党员田建英退休十几年,村里大事小事他都管。邻里斗嘴,他去调解;婆媳怄气,他去劝解。前年夏天下大雨,他家里进了水,却去帮其他农户疏沟渠。老伴埋怨,他笑着说,“十星级党员,可有一颗帮扶星呵!”
党员田德志平时乐于助人,也感染了身边许多人。村里一名青年患重病,他通过朋友圈发起爱心捐助,一周内就募集了8万多元,帮助病人缓解燃眉之急。
近几年,李山村19名党员,有12名党员获得镇以上党组织表彰。
创“五全”架起连心桥
2014年的一次党员大会上,大家挨个介绍帮扶贫困户的情况。其他人说完都走了,只有60多岁的陈谷花缩在角落,支吾半天才说:“我没做啥。”
田祥森让她想想再说。过一会,陈谷花才小声说,有两件事看算不算。一件是一直照顾82岁的五保户田姣莲婆婆(已去世);二是家里两只母鸡下的蛋不再拿出去卖钱,用来给田婆婆做蛋汤补身体。“老人总把屎弄到被子上,每次洗完,熏得我都一天吃不下饭。”
田祥森忍不住热泪盈眶。他知道,陈谷花丈夫去世十多年,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她靠在茶场采茶赚点生活费。
第二天的支部会上,田祥森说,“践行‘五全’工作法,就要像陈谷花这样,竭尽所能为村民服务。”
服务群众越细致,联系群众越紧密,党的基层组织才越有活力。田祥森总结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支部“五全”工作法:群众诉求无对错,服务全身心;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全方位;群众办事无缓急,服务全天候;群众感情无亲疏,服务全覆盖;群众智慧无止境,服务全参与。“五全做好了,就筑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田祥森说。
遇到困难找党员,需要服务可预约。李山村的党员们坚持免费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司法援助等公共服务,提供土地建设、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等代办服务,代收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代缴水电费、代发报纸、代寄信函等中介服务。近5年,累计为群众代理服务近2万人次,没有一人推脱、延误或出现差错。
心连心,风气正。连续十多年,李山村无群众上访、无打架斗殴、无迷信活动、无刑事案件。
(作者: 编辑:赵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