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讲习嘉宾
梅珍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要把兴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梅珍生:把兴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这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兴文化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挺立起精神脊梁的需要,兴文化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奠基。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兴文化到底该怎么“兴”呢?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本位,坚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我们要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其根本性质。在今天,面对各民族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日益复杂的局面,“兴文化”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三个方面展开
记者: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来展开?
梅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中国”的。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在于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特点和人们的新需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血与火所凝炼的革命文化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概的现代表现。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志士仁人,铸造的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发奋昂扬的精神基因。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其目的就是要消解革命文化,因而,继承革命文化,鞭挞假恶丑,讴歌真善美,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它既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个人发展层面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社会发展层面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解决当今社会贫困、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引导提出了重要要求,如“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特别强调文艺作品的质量,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指导意义在哪里?
梅珍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存在着低俗庸俗媚俗的问题等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不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把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可谓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艺术生命力的尺度。文学艺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抒写伟大时代、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前提。没有历史的大视野,没有正确的民族、国家、文化审美观念,只可能创作出孤芳自赏,甚至一叶障目的作品,最终以扭曲历史与时代的真实当作艺术的真实,这种价值取向必然成为限定文学艺术取得更大成就的天花板。二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超越自我、追求大美的审美尺度。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既是文艺工作者的眼界、胸怀的反映,更是他们的责任担当大小的反映。一个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做到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都是由他的价值观所决定的。三是为精神文化生产开辟了广阔的艺术空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生命的不竭源泉。紧扣时代精神的脉搏,用心、用情、用功,从人民群众实践的伟大创造中、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发现真善美,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正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任务。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现实中,我们越来越感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有”,而且还要“好”、要“精”。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此次会议不仅强调提高“覆盖面”,也强调提高“适用性”;对于文化产业,此次会议强调了“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当如何落实好这样的要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梅珍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文化需求产生了更新更高更多的期盼,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较之人民群众的需求,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牢牢坚持群众路线,回答好公共文化服务“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准普通群众关切点,抓住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关键点。这就要从提高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入手。比如在网络已成为人们共享精神文化食粮基本载体的当下,解决好网络提速降费问题,解决老百姓能够以较低廉的价格观赏各种公共演出,就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第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在文化产业改革中,不能将文化生产、流通完全归之于市场,而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同时,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使高质量文化供给与高质量的文化需求相匹配。第三,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构建与文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一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在文化供给质量的提升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才忠)
(作者: 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