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周磊
“美丽”的奋斗目标强化了绿色发展
记者: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代化强国的新追求?
张俊飚:“美丽”的奋斗目标,强化了绿色发展的分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这意味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生态文明的提升也必须协同并进。
十九大报告里以“成效显著”一词,充分肯定了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但也十分清醒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由此,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表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既要攻坚突破又要久久为功的过程。
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脉相承
记者: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第一次提出,它指向怎样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张俊飚:“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系统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各类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等,这些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和消费品,直接对应的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这与报告中对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是一脉相承的。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二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和部署,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不等于放弃发展
记者:落实报告中提出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在现实发展实际中需要我们怎样践行和避免哪些误区?
张俊飚:“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的制定,是由目前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的,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准确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客观现实。节约优先,就是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损耗和资源浪费。保护优先则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须以解决损害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为重点,加大对水环境的保护和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促使环境质量改善。自然恢复为主则侧重于生态建设过程中减少人工干预,促使自然恢复,使生态建设方略更加接近自然和顺应自然。
虽然强调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但绝不意味着放弃发展。事实上,保护环境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是为了发展的健康性和持续性。比如,农业循环经济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秸秆资源的肥料化(还田肥地,改善土壤)、基质化(生产食用菌等)和能源化(制作沼气)等路径,既实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并减轻了由于浪费、焚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起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为湖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正在兴起的“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促使了市场供求的有效对接,使远离市场的乡村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如长期以来无法有效转化的乡村生态土特产品、手工艺产品以及乡村美景、田野风光等,成为了城市居民青睐的生态消费品、文化消费品,乡村居民成为绿色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群体。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愿景的有力响应。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