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会君 通讯员赵玉菡 雷明
【报告摘录】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十九大报告
副局再就业 恶补新知识
3年前的秋天,41岁的黄道峰差点当不成副局长了。
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这是改革的味道。”
改革什么味?黄道峰指指眼前的写字板。
这位襄阳市高新区综合执法局的副局长,在办公桌前架起块大白板,用磁条压满各种文件、报告。“改革让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很有挑战性,我喜欢。”
在此之前,黄道峰是高新区安监局副局长。当时,高新区各局都有执法权。“就说流动加油,我们可以管,质监、消防、城管、工商也都能管。”他说,“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我们也十分困扰。”
黄道峰苦恼的问题,正是襄阳市当时要破解的难题。
破“九龙治水”,一支队伍管执法,襄阳市制定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意见。
先行先试,从高新区开始。2014年下半年,黄道峰收到通知,安监局撤销,区里要新成立一个综合执法局,将安监、环保、国土、商务等15个领域的执法工作整合在一起,他面临“再就业”。
综合执法局竞争上岗,黄道峰报了名。一番激烈竞争,他还是“副局长”,但比以前辛苦多了!工作面更广,要熟悉的各领域的法律规章达1700多条。
3年来,自我学习、密集培训,黄道峰和同事们争分夺秒,朝着合格综合执法者的身份转型。
翻看案卷,综合执法局自成立以来,共受理城市管理、国土规划、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环境卫生等各领域违法案件731起,立案调查137起。关停污染企业14家,帮助3690名农民工追讨欠薪1.17亿元……
“力量整合,执法手段更多样,力量更强了。”黄道峰说。
“企业也受惠。一次迎检,所有问题一并看,最多每月一次,更能集中精力抓生产。”高新区企业新日电动车公司负责人鲁青锋说。
副局变正科 事情却更多
如果说高新区是执法“大部制”,襄阳市各行业系统的执法,则来了一次“大瘦身”。
一个部门只保留一支执法队伍。市直农业、水利、建设、交通领域,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由29个减少到目前的4个,8个事业单位在改革中被撤销。
“以前,城建系统有13支执法队伍。”襄阳市城乡建设综合执法支队法规科科长王玉萍介绍。
去年,城建系统综合执法改革,将分散在市散装水泥办、市装饰装修行业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多家单位的执法职能集中,组建襄阳市城乡建设综合执法支队。其间,还撤销了市建筑市场管理处、市招标办、市装饰装修行业办3家单位。
王玉萍原本是建筑市场管理处的副主任,单位没了,她到新单位当了一名科长。“有过焦虑,但干事创业平台更大,事情更多,很快适应了新角色。”王玉萍说。
燃气小作坊非法经营,一直是城市顽疾。之前执法力量分散,13支队伍谁都可以管,谁都有“理由”不管。综合执法支队去年8月成立后,当仁不让挑起大梁。
酷暑天、深夜里,王玉萍和同事们已开展25次集中执法行动,与公安、消防等多方联动,取缔126个非法经营点和倒灌窝点。
“作为党员,看到顽疾解决了,真心为改革点赞!”王玉萍说。
【代表点评】
咬定青山不放松
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代表:襄阳市是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三个一”改革。
襄阳市直各部门均只保留了一支执法队伍,解决了一些行业内部长期以来的多头执法、分散执法、执法扰民等突出问题;探索区域内综合执法,解决以前基层政府“权小责大、权责不对等”“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千方百计提高改革含金量,全力以赴增强群众获得感。
(作者: 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