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治国理政进行时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7-08-28 18:56:1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进入电子报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李景源 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的重要演讲,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独特的中国智慧。从哲学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类”哲学

任何思考,首先是人的思考。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人不仅把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把自身当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与自然、社会、自身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类”关系,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在统一的一体性关系。这种一体性不是直接性的统一,而是人自觉建立的、以差别为内容的统一,换言之,它是一种既超越他物也超越自身的“本质的统一性”。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真正的个人自由建立在物我一致的基础上,对象不是“我”的自由的束缚和限制,而是“我”的自由的条件和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人的类生命的绽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类本质的必然显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归根到底关乎人类的未来。人类究竟向何处去?马克思揭示了人或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最初的人类以“族群”为本位(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中间经过“个体”本位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进而实现以“类”为本位的自由人联合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高清海先生把这一过程称为“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现代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深刻互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共处“地球村”:现代信息通信工具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广泛使用,信息即时流通和充分共享,时间和空间被高度压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一切地域、国家、民族都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互鉴。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生态灾难、环境污染、局部战争、恐怖主义威胁、难民问题、南北对立、粮食匮乏、文明冲突等,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去解决,以“个体”为本位的思维方式甚至加剧了这些矛盾和危机。事实上,不论人们愿意或不愿意,都已经身处“类”的统一体系中,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利益成为每个人必须关注和考虑的切身利益和切身命运问题。从“类主体”出发,坚持命运共同体思维,人类才有光明的前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共同利益观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在人类的利益体系当中,物质利益是最基本的、首要的利益。只有物质利益得到保障,人们才能去争取其他利益。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物质利益,人们发展生产力、改良工具、扩大分工、增强合作、提高劳动效率。物质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伟大杠杆。然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利益观,分为截然对立的两种:个人主义的功利利益观和集体主义的共同利益观。功利利益观从资产阶级的自私人性论出发,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共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因为基础起点、发展阶段、先发优势的不同,所以富人的利益总是优于穷人的利益,发达国家的利益总是优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世界只会越来越不平等,两极分化只会越来越严重。共同利益观坚持主权平等,积极推动各国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坚持正确义利观,以共同利益为先,抛弃狭隘的功利主义偏见,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是一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不仅给沿线各国和地区而且给全世界带去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福祉。正是基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各国的利益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一切矛盾和困难都只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发展为了谁?共同利益的主体是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目的,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人民主体论,它包括四层内涵:一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成果和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良好局面;四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辩证过程。与之同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世界人民主体论,合作共赢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拥有相同的价值旨趣,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终极目标是全人类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也是荣辱与共的国际大家庭。不论文化、种族、肤色、宗教还是社会制度是否相同,世界各国及人民都应该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和平发展。《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道即人道。至诚者方能尽其本性,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滋养万物,民胞物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原文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万邦和谐”“万国咸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心和善是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观念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从未中断,并且保持旺盛活力,关键是因为“和”的智慧和力量。“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用“和”文化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和合、和谐”的大同世界。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当今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形成,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开了一幅生动、繁荣的画卷,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28日 11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