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华中师范大学“城归能人”项目团队深入湖北当阳,走访红薯加工龙头企业、亲临生产种植农田、咨询专业特色合作社,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了扎实、专业的调研。团队由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5名大二学生组成,以期运用专业所学关注社会议题,探索有才干的人在产业兴乡、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建议与模式。
图为:团队合照 张路阳 摄
“城归能人”乡土扎根 龙头企业精准扶贫
团队将“城归能人”定义为从城市习得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能力,积累充足的资本并掌握一定人际资源后,出于回馈乡村的情怀,返乡创业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群体。队员们认为,那些有才干的人从城市回归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团队选择了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的湖北省当阳市,走访了当地红薯加工的龙头企业——湖北龙之泉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潘官盛原本在北京与自己的兄弟合伙开公司,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返回家乡创业,重新打下一片“江山”。在访谈时,潘先生说道,“当时家中父亲身体欠恙,我们三兄弟就已萌发回乡念头,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嘛,也想积点德,给家乡老百姓做点事情”。
图为:团队在“龙之泉”公司访谈 张路阳 摄
当阳市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十分适合红薯生长。相比其他作物,红薯经济效益颇高。“龙之泉”企业的到来让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新道路。潘先生介绍,他们免费向村里贫困户统一提供红薯种苗、技术指导、收购服务,很快调动起了村民投身红薯产业的积极性。目前,种植红薯面积达6000多亩,2016年贫困户实现收入可达42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当地600多户贫困户也全部摘掉贫困帽。
团队成员在潘先生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公司“荣誉墙”展板与生产车间,体会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集中收购红薯的水泥广场,工作人员还向团队成员细致地描述了红薯丰收时,村民们排起长队等待收购的场景,并邀请队员届时前来参观。
红薯种植形势喜人 农户与企业高度信任
告别“龙之泉”公司,项目团队第二站亲临了农户红薯种植一线,在农田农舍里采取现场观察、访谈等方法开展调研。在红薯种植环节,队员们主要从种植大户与散户这两类群体入手。未走进周英风(化名)的农舍前,队员们已被沿途连片的长势喜人的红薯地所吸引。他承包了60亩地种红薯,已经和“龙之泉”合作了十一年了。作为最早开始进行种植的农户,他对当地红薯产业的发展也是历历在目。他谈道,“一开始其实很多农户对企业极不信任,不愿意种植红薯。后来潘先生及公司工作人员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到我们农田来一次,亲自询问指导,工作人员的服务也很周到。”就这样,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系列宣传与服务,农户与“龙之泉”建立起了信任。
种植大户陈新风(化名)介绍,自己家中总共种植了100多亩地。他既是“龙之泉”企业的员工,也是红薯种植的大户。说起农户和企业的关系,他如数家珍并向团队成员展示了记录详实的贫苦户名册以及相关的协议书,来说明企业当时是如何“赢得民心”的。公司在各个村都设置了业务员与农户直接联系。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农户,他们都详细记录,签订有别于其他农户、其他产业的协议,并全程参与种植过程。
通过熟人介绍,团队成员结识了正农闲在家的散户周心强(化名)。他们家门前即是红薯地,当时考虑到劳力和土地质量的问题并没有种太多,也就四五亩。不过谈到“龙之泉”,他透露出赞许的眼神,并回忆起当时收购的场景,“当时收红薯的时候地不好走,他们那些工作人员就下车,在后面帮着推车,一直推,还是蛮不错的。”
图为:团队在农户家中访谈 张路阳 摄
合作生产特色鲜明 网络电商助力振兴
“喂,您好!请问是金小艳薯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金祖国吗?”队员吕梦圆紧张而有礼貌的开了腔。“是的。”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中年男子浑重的声音。项目团队成员纷纷表现出激动的神情。
在当阳红薯产业中,金小艳合作社是一个典型案例,被媒体、政府提到过多次。在电话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金祖国之前在大学参加培训,在教授的引导下于2014年在坳口村建立了自己的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种植亩数大概有6000多亩,户数大概为一千多户。谈起创办合作社的过程,他语气里洋溢着自信:“创办合作社的过程其实还是蛮顺利的,因为我们之前也都有跟农户在打交道啊,一切都要为了农户着想,后来农户也就蛮重视咱。”
作为不同于龙头企业直接对接农户的模式,合作社的出现弥补了单个村民“势单力薄”的麻烦,它将同村或是邻村一片区域里的农户集中起来合作生产,统一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合力争取农户能够享受到的政策资源支持。
另外,除了与龙头企业的对接,合作社还拓展了自身的经营渠道。队员们从金祖国的“朋友圈”动态中发现了合作社的电商店铺以及在电商领域探索的相关成就。“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把咱当阳这么好吃的红薯销往全国,村民们的劳动成果也换回了更多的收益回报。”金祖国介绍道。据了解,合作社还亮相了当地首届电商年货节,更好地传播这种新模式。
对于乡村的振兴,他提出“不能忘本”这四个字。金祖国认为当地红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村里的带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企业与乡村与村民的互动,比如那些技术方面的指导、贫困户独立的协议、无微不至的服务等等。作为庄稼人,他还特别说道“扶贫不能养懒汉”,需要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华中师范大学 刘泽伟 刘诗璇)
(作者: 编辑:总编室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