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学教授 姚先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国政府都把就业列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就业问题更是巨大挑战。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达到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这一成就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结果,证明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初步观察,有以下几个方面经验值得总结。
以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就业弹性系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使数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较好的解决了就业问题。受此惯性影响,许多人对经济增速下滑会带来就业问题忧心忡忡。可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非直线关系,而是与驱动增长的产业结构密切相联。1980-1989年间,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322,意味着经济增长10个点,就业可增加3.22个点,90年代以来,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滑,“八五”期间平均为0.08。由此看出,如果经济增长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扩张带来的,就可能出现低就业甚至无就业的增长,反映二者关系的就业弹性系数就会下降。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有所回升。服务业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50%,对就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已进入高等收入阶段,消费需求正在升级。因此以需求变化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是今后解决就业问题的努力方向。
(作者:田思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