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田海军陷入了沉思。“公婆饼太油,吃多了容易腻。”出于对公婆饼味道创新不足的考虑,田海军又一次开始寻找新的小吃。“锅盔就不一样了!”田海军总结了自己过去做“掉渣”、“公婆饼”的两次经历,将目标锁定在即将走入高峰的锅盔上。“锅盔有历史底蕴,而且味道多变。”田海军认为,这两个优势是锅盔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去年8月,田海军在江汉路开了第一家“肥田记”荆州锅盔店。仅仅一年时间,他的直营店已有了7家,加盟店也有7家。田海军说,他的加盟店开到了全国,比如长沙、南京、合肥等地都有他的加盟店。“现在是锅盔高速发展的最好时机,我们基本可以做到开一家赢得一家,主要是锅盔市场已培育起来了,但店尚未达到饱和。”田海军说。
业内人士介绍,从今年三四月份,锅盔店如雨后春笋在武汉冒出,至今至少有200家锅盔店。
记者了解到,除了“矮子锅盔”没有加盟以外,几乎所有的锅盔店都不排斥加盟。其中“肥田记荆州锅盔”、“任氏锅盔”、“叫花子锅盔”的加盟费均在2万元左右。“加盟的确可以快速占领市场,但必然带来质量不保!”姚宇鹏十分担忧,他告诉记者,他准备组建一个与锅盔相关的行业协会,与业内同行共同规范,共同发展。
武汉锅盔年销售超3亿元
九成师傅是公安人
9月5日到10日,记者在武汉三镇进行了调查走访。
目前,在武汉较大的锅盔店主要有“矮子锅盔”、“肥田记荆州锅盔”、“任氏锅盔”、“叫花子锅盔”等,其中,除“矮子锅盔”拒绝加盟以外,其他几家均在大举发展加盟店。任氏锅盔仅有一家店,但却拥有10家加盟店,而且正在迅速发展之中。
据统计,武汉市大大小小锅盔店至少200家,九成以上处于盈利状态。多家店老板告诉记者,目前生意好的锅盔店,单店销售额为8000元左右,生意差的,也有三四千,以此推算,武汉锅盔每年的营业额至少超过3亿元。
这一产业,在武汉未引起注意,但在公安县,早已引起政府层面的关注。
9月9日,公安县商务局副局长刘伟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汉的荆州锅盔也好,矮子锅盔也好,都属于公安的锅盔。”刘伟中说,公安锅盔起源于油江酒楼。1951年,国营性质的油江酒楼,招揽了一批做白案的师傅,最初的锅盔就出自其中一位名叫沈光春的师傅。“矮子锅盔”的大师傅程和平,就是师从沈光春,后来,程和平在公安开了一家矮子锅盔店,20多年来家喻户晓。
刘伟中说,如今由袁氏三兄弟经营的“三袁里锅盔”取代了矮子锅盔的地位,而且,现在的公安县城,锅盔店早已遍地开花,“小小的县城至少有三四十家,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产业”,刘伟中说,希望将来有公司或民间组织,把这个产业作为一项小吃文化产业来做大做强。
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开锅盔店的老板中,六成以上为公安县人,而做锅盔的师傅中,九成以上都为公安人。“矮子锅盔”、“肥田记锅盔”、“任氏”、“叫花子”“许记”等武汉知名锅盔店均证实了这一数据。“锅盔”已然成为继“公安牛肉鱼杂”之后,又一崛起的“名小吃”。
探访
品质难保证 只因好锅盔师傅供不应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锅盔的技术含量虽不高,但锅盔师傅却对锅盔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面的发酵程度、锅盔的厚薄以及对火候的掌握,这些对锅盔都有影响。”矮子锅盔店老板姚宇鹏说。记者走访锅盔店时,有不少老板跟记者提过请师傅难的问题。“火候很重要,但是师傅对火候的掌控能力可遇不可求。”叫花子锅盔老板丁华告诉记者,为保品质,该店里的师傅,都是通过公安的亲戚请来的。“很多人觉得锅盔就是个街头小吃,不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姚宇鹏表示,由于师傅难找,许多新开锅盔店的老板,就会自己上,或者随便找个人帮忙,锅盔的整体品质必然会走下坡路。姚宇鹏告诉记者,直营模式加上中央厨房的建立,为他省去了质量难控制的忧虑。“其他锅盔店的发展我没办法控制。”姚宇鹏认为,“我首先要保证的是,自己的店在乱战中不倒,这就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贡献……”其他锅盔店老板的想法与姚宇鹏不同。为了发展各自的锅盔品牌,“叫花子”和“肥田记”、“任氏”“古今”都采用了加盟的形式,但均是各自为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加盟店的经营问题,整个产业的发展“不是他们能操心的事”。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