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能源冷战:俄乌欧新棋局

发布时间:2014-06-19 18:07:24来源:SRC-13

  核心提示:乌克兰的经济底子其实不错,再加上有利的能源过境国地位,政局企稳后经济恢复可期,如此才有资本在东西方夹缝间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

  《支点》记者 吴玲

  这个世纪以来,每届乌克兰大选都好戏连台,摇身成为古罗马的零和角斗场。而每位总统身后都被贴上悲催的标签。

  作为本世纪第一个交棒的总统,库奇马背负着名记者被害的幕后主使之恶名;2004年大选跌宕起伏,成为“颜色革命”的代表性剧目,尤先科杀出重围,英俊的面孔却破了相;2010年亚努科维奇代表东部力量胜利大反击,如今流亡在静静的顿河边。

  然而,总统“绣球”的争抢还在继续。2014年5月26日,有“巧克力大王”之称的乌克兰巨富、永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的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在乱局之下提前诞生。

  波罗申科的结局又将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因为,隐藏在乱局背后、横贯乌克兰的那根输油管,既可能是吊死他的绞索,也可能成为他在公众面前华丽亮相的领带。实际上,这更像是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拔河的缰绳。

  普京铁腕“毁约”

  剪不断,理还乱。这用来形容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之间的能源“纠葛”再恰当不过。

  在俄罗斯得偿所愿“拿下”克里米亚的短短几天之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对乌克兰出口天然气的价格从此前每千立方米268.5美元的优惠价格上调至385.5美元,旋即又提高到485.5美元。

  且不说新货币、新法律对于新入俄的克里米亚人而言,意味着暂时的生活“瘫痪”亦或未来的寄托,乌克兰人已经看到的结果是,民用天然气价格自5月起上涨50%,确实有“不可承受之重”的感受。

  时间拨回到2010年4月,俄乌两国签署的哈尔科夫协议正是以俄方提供天然气优惠价格为条件,换取俄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半岛西南端的海军基地驻扎期限。

  如今,对于白纸黑字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岂不是公然“毁约”?

  境顺势迁,海军基地的“租赁”问题已不存在,气价优惠随之流产,俄方公开的逻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出生于克里米亚、曾任莫斯科大学全球化与区域问题专家的马什金娜教授对《支点》记者表示,起初俄罗斯顺着局势发展被动反应,但所采取的措施应是经专家组事先研究过的预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学者梁强指出,乌克兰处在俄罗斯和欧盟夹缝中,东西分裂是其无法摆脱的地缘政治“原罪”。他对本刊记者强调,乌克兰危机演变至今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其在亲欧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去年11月,乌政府“急刹车”叫停当月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被普遍认为与俄罗斯施加的经济和政治压力有关。若签署联系国协定,乌克兰将“立即失去很多”;相反,加入俄方主导的关税同盟,将“立即获得利益,包括天然气价格优惠”。

  的确,天然气一直是乌克兰的“命门”,对俄罗斯的进口依赖又高达70%。难怪在俄方能源“大棒”的挥舞之下,乌克兰屡次就范。人们对2006年的“断气”事件仍记忆犹新, 俄方关闭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阀门,乌克兰和欧洲民众只能在寒风中迎接新年。

  在中国常驻俄罗斯事实观察员姚望看来,“斗气”背后所指向的,恰是俄罗斯与欧盟拉拢乌克兰加入各自一体化进程的“短兵相接”。

  就在普京签署克里米亚入俄条约的当天,欧盟与乌克兰临时政府总理亚采纽克签署了双方联系国协定中的政治章节,经贸领域的内容将延迟到乌总统大选之后。据欧盟媒体报道,为避免刺激俄罗斯,欧乌此番的签字仪式“低调”得没有直播、没有新闻发布会。

  消息一传出,支持者们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纷纷悬挂起欧盟旗帜。然而,不要忘了,普京160亿美元的“讨债”还在等待着早已被掏空的乌克兰国库。

  欧盟还以“颜色”

  当前尤为令各界关注的是:普京接二连三的“大棒”之举,最终会不会适得其反?

  “这位克格勃出身的俄罗斯总统虽然痛快地吃进克里米亚,保住了与欧美的战略缓冲带,但消化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世界能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春宇对本刊记者表示。

  他还提出,克里米亚是否将成为俄不稳定的区域、乌克兰及其背后的欧美将如何谋划收回克里米亚等等,都是未来的隐患。

  姚望则认为,事实上乌克兰执政当局及美欧的政治人物都不会“真正”考虑收回克里米亚,还不如务实点,尽量勉力保住乌东部的半壁河山。

  事实上,人们看到的是各方对普京正还以“颜色”。

  俄气总裁米勒称,6月起将对乌克兰改用预付款供气机制,即根据乌方实际支付的费用供应等量天然气。面对俄方开出的全欧最高气价,认为其带有“政治色彩”的乌克兰自然不准备“买账”。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分析称,俄罗斯将同样为此付出代价,价格上调必然导致乌克兰减少从俄方购气,转向更加友好的欧洲供应国。

  多年来,乌克兰一直寻求降低对俄天然气的依赖,先后采取了削减天然气用量、增加煤炭消费、从欧洲逆向进口天然气、扩大本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等措施。此次,乌政府正在考虑从欧洲获得比俄方低廉的气价。

  而另一个事实是,从俄罗斯境内通向欧洲大陆腹地的天然气管道,同样是欧洲各国长期维持着日常能源消耗的“生命线”。2013年,欧洲消费天然气约5343亿立方米,其中约有30%来自俄罗斯,且大部分经由乌克兰管道输送。

  管清友指出,正因为此,俄乌关系交恶也引发欧盟的担心,使其不得不竭力探索俄罗斯之外的能源供应,避免能源命脉任由摆布,并获取反制的砝码。

  据张春宇介绍,现有的俄欧油气管道中,除多条横穿乌克兰之外,更有穿越白俄罗斯和波兰到德国的“亚马尔-欧洲”管道,经乌克兰东部、穿越黑海至土耳其的“蓝溪”管道,穿越波罗的海到德国的“北溪”管道。此外,计划于2015年竣工的“南溪”管道将使俄罗斯在与乌克兰等过境国的谈判中底气十足。

  前不久,欧盟能源专员明确表示将暂时关闭“南溪”管道建设讨论的大门。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欧洲释放的信号虽然强硬,但不足以给俄在欧洲的能源统治地位造成多大威胁。

  外媒有报道称,依靠本土油气及新能源开发,欧盟完全可能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认为,短期内,也许乌克兰能实现自给自足,但欧盟绝无这样的可能。

  美国“难解近渴”

  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眼下俄乌欧的这场能源“冷战”,“斗而不破”或许符合各方利益。

  当然,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尤其是针对乌东部的局势动荡,不排除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擦枪走火”的可能,尽管这是各方都不愿走进的“死胡同”,姚望分析称。

  有数据显示,如果欧洲国家对俄石油产品的进口量削减20%,将导致俄石油领域每年损失350亿至400亿美元。

  在管清友看来,即便失去了欧洲市场,俄罗斯身边还有中国这样一个需求庞大的客户,尽管面对中东、西非地区能源供应国的竞争,俄尚缺少向亚洲的输送管道。而欧洲一旦失去俄罗斯,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

  而一些业内专家则认为,美国的能源“利器”——页岩气可为欧洲的“尴尬”解围,只要美国政府改变现有法律,扩大油气出口,将有能力帮助乌克兰和欧洲摆脱俄罗斯的钳制。

  张春宇指出,美国页岩气的出口在国内争议很大,出口必然导致国内气价大幅上涨,这是国内诸多势力阻挠页岩气出口的最大原因,而这种阻力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这一“硬伤”使美国能源出口的审批效率十分低下。据美国能源部统计,2011年以来,仅有6个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获批,出口到未与美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还有24项类似申请等待批复。

  在美欧“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第4轮谈判中,欧盟希望突破这一法律限制,提出将确保欧洲从美国进口天然气,但美方未予接受。

  另从成本角度考虑,美国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先要经过液化,达目的地后再度气化。这样一来,成本是要翻番的,欧洲能否承受这个价格?管清友告诉记者。

  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似乎半个世界都在期待美国的廉价天然气一举击败俄罗斯这个能源霸主。张春宇说,美国天然气出口也是可期的,美国宣布将加大对欧洲LNG(液化天然气)出口,2017年开始对日本出口,都给了他国以期待。

  期待归期待。只不过,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是能源净进口国。而且,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显示,2012年全美天然气产量为24.06万亿立方英尺,2013年为24.28万亿立方英尺,年均仅增加0.9%。

  乌克兰面临抉择

  虽然美国在乌克兰和欧盟的能源纾困问题上显得“有气无力”,但它的触角无处不在。

  上月,乌克兰东部两州效仿克里米亚公投之后,美欧正酝酿新一轮经济制裁。欧盟更是首次将俄罗斯两家企业纳入“黑名单”。而俄罗斯对美国的“太空反制”,以及普京在5月21日亚信峰会期间与中国签下长达30年的天然气“世纪大单”,显然说明莫斯科面对制裁并没有“手软”。

  在张春宇看来,此前对俄高官限制签证、暂停俄G8资格这类制裁,可谓是象征性的,没有太大影响。而苛刻的贸易与金融领域的制裁,虽然可以对俄造成较大伤害,但美欧同样“伤不起”。

  举个例子说,美欧在俄罗斯的证券投资规模近2000亿美元,而俄罗斯在美国的证券投资仅24亿美元,俄罗斯可能实施的冻结美欧资产的反制措施,是很大的威胁。

  退一步看,乌克兰大可不必“侥幸”于东西方的争夺。记者采访的专家对乌克兰不错的经济底子均表示认同,再加上有利的能源过境国地位,政局企稳后经济恢复还是可期的,解决好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才有资本游走于东西方之间。

  梁强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乌克兰政府运转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市场短期借款维持,本次危机更使其处于财政崩溃的边缘,已完全没有自救能力。

  依靠向欧美“借贷”过日子,只是维持其不至破产,且通过国际金融机构支付,必带有严苛的条件和义务要求,运用不好则是“饮鸩止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在今后两年内对乌克兰提供140亿至18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首笔32亿美元现已到账,使其眼下有能力支付天然气供应款,但以为此降低国内能源补贴作为“交换条件”可能将使乌克兰付出沉重代价。

  为赢得民众的支持,乌克兰政权从不愿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方面做出实质性改革,而是不惜背负财政负担,约消耗GDP的7.5%为居民用气实行巨额补贴。

  在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的乌克兰,民众的实际收入更底,就连基辅的普通市民也不过数百美元。调高能源价格将使民众的“账单”飞涨,引发极其严重的民生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梁强对记者说。

  长期来看,乌克兰若要继续保持一个统一国家,只有东西方平衡一条路可走。加入欧盟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政治远景,在可预期的将来是不具有可行性的。明智的政治家首先考虑的是能做什么,而不是应作什么,如此才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支点杂志2014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