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周三春)“国内很多花坛、树池一般都高于路面,甚至加上沿子、盖子,国外的却刚好相反。他们让花坛低于路面,雨水便可以顺利渗透储蓄进来。小小的改变反映出的却是低影响开发的生态理念。”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传志表示。12月15日下午,武汉设计双年展——生态城市论坛在湖北美术学院举行。与会专家纵论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与探索,称大发展时期已经到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以适当的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原则是解决水的问题,调解城市水循环系统,根治城市内涝,缓解某些干旱地区的缺水状况。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颜二茧表示,当前我国水安全面临严峻形势。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以来,这一概念不断升温。今年10月,中央提出建设指导意见,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这一目标要求。
“到那时,也就是全面建成海绵城市。”颜二茧讲到:“海绵城市要求对水资源要做好渗、滞、蓄、净、用、排。‘排’字是放在最后的。”
“武汉园博园占地300多亩。通过设计,园区所有的雨水都可以流向中间的湖泊,一年存蓄雨水几万吨,就是很好的实例。”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传志讲到。他表示,建设海绵城市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即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因为不透水面积增加对地表径流量、径流污染的加剧,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雄志则介绍,武汉是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该市已经发布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着力解决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工程设计和项目评估等方面具体问题。武汉市还设立了青山示范区和四新示范区。计划通过对这一旧一新两个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机制的探索,形成经验向全市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