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论苑】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丨治国理政·经济30论

发布时间:2017-06-27 16:41:01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转折意义新趋势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高度概括了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深刻的趋势性特征,清晰阐明了这种趋势性变化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战略指导,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认识新常态,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回答的大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不断增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能力。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党的十八大前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复杂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呈现,出现了重大的趋势性新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持续回落。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降到9.6%,2012年至2013年落到了7.7%,2014年又进一步退到7.4%。各种数据表明,这种回落不是短期调整,也不是经济景气循环周期波动,而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变化?面对国内外不绝于耳的各种议论,习近平总书记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2014年5月,他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他首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同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去年,中央作出一个判断,即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今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我对‘三期叠加’进一步作了分析,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他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不是凭空出现,更不是人为设定的,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长过程在当前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经济增速都有一个回落阶段,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二战后的日本、德国、韩国等一些成功追赶型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的回落。增速回落有多方面原因,但有一点都类似,即前期的粗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增速自然放慢下来。从我国看,随着国民经济总量基数变大,同样是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增量,到2016年就是7400多亿元的增量,支撑这样大体量的经济增长,如果还要保持以往的高速度,所需要的能源、资源等要素和环境的消耗将是巨大的,是不可承受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由于目前的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形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形增长阶段。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从高速度平稳度过回落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最终能否成功。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这个阶段后,都没有成功度过这个回落期而实现经济转型,导致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关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关节点,明确了当前我国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各个阶段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正确把握我国发展战略转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也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准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特定内涵,准确理解把握这些内涵,才能更好指导实践。

  其一,新常态是“三期叠加”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经济下行压力大、矛盾和困难不少,但也要看到,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特别是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家底厚了,实力强了,能力大了,我们有力量去做过去想做却很难做到的事情,克服困难、破解难题是完全有条件的。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克服困难的韧性,保持应对风险的坚定。他强调:“大家要加深对‘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其二,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将整体迈入一个以提升质量为中心的时期。因此,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依靠创新来引领、依靠知识和技术来提升。

  其三,新常态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他说:“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进入新常态后,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30多年高速发展积累的矛盾更为突出,新发展又带来新问题,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他强调: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调整的窗口期,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经济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着力、不紧抓,一旦其他大国结构调过来了,我们就会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只有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四,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转方式、调结构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迈过的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是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我国经济发展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他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的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其五,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优化期。新常态下,完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既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战略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具备优化区域间联动发展的良好基础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缩小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大手笔”,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三大发展战略”。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就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提出明确要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三大战略为支撑,统筹东中西部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打造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对于我国发展具有重大战略影响的阶段,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也充满矛盾挑战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常态下不能无所作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深刻认识、主动把握、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要以积极姿态把握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转折点,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他在首次提出“新常态”时就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11月,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他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的阵痛,但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国内市场需求强劲,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回旋余地,结构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国经济的前景十分光明。”2016年9月他在杭州G20峰会讲话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二要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常态下加快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他说:“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所谋求的发展是创新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新理念就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

  三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2016年12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强调,新常态下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上。“稳”和“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二者是一静一动的关系,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度。

  四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创新,其主攻方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参与竞争,处于所谓“微笑曲线”的低端,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增长的质量不高。进入新常态后,原来低端增长的弊端开始凸显,内外环境的变化,倒逼我们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质量的提升来支撑发展,把经济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对于“三去一降一补”,不能不作为、不能害怕困难,要树立信心,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做好。要加快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可持续增长转变,从注重总量扩张的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的增长转变,从单一看重经济的增长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增长转变,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五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做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加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他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当前,世界经济正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特别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纷纷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高端生产型服务业,这无疑是对我们的巨大压力,也对我们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决不能错过新一轮全球性产业大洗牌的机遇,必须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转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的位置,转向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更有优势的位置。他提出,要抓住时机进行全球布局,“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赢得了更加主动的地位。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