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谢金平在认真工作中。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谢文哲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这代产业工人曾经的痛,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4月26日,省劳模谢金平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道出心声。
一副黑框眼镜,干练清瘦,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谢金平堪称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的代表。
2001年大学毕业后,他在东风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车架厂设备维修一线刻苦钻研,不仅成为精攻设备难题的“技术大拿”,还参与研制出国内首台五主机三面冲设备,为公司节约费用3400多万元,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此类空白。
“跟设备难题死磕”
车架是商用车的“脊梁”,几乎所有的总成零件都负载在车架上。
谢金平负责维护的辊压车间,是生产车架环节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重要工序。这里汇聚了来自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国最先进的装备,数百种型号车架纵梁的加工在这里完成。“要做好维护,就要了解每台设备的‘脾气’和‘秉性’”。刚进车架厂时,面对各种进口数控设备,谢金平感觉无从下手。为尽快进入状态,他整天泡在现场,常常拿着图纸蹲在设备前,一研究就是大半天。
在工友看来,他是高才生,而他将自己定位为学徒,一方面苦学机械技术、液压气动知识,另一方面恶补电气控制、PLC等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凭着这股钻研劲儿,各种类型的设备、生产线他都烂熟于心。
有一次,为解决一台设备液压问题,他在现场坚持了两天三夜,困了就随便在桌上趴一会,饿了就喝点白开水、吃几块饼干,直到第三天早上,问题得以解决,设备交付生产,他才回到宿舍。“我相信勤能补拙。”用这种死磕精神,他让冰冷的设备乖巧听话,成为跨专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多面手”,拥有5项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专有技术。
改进设备,为公司创效益
2007年,工厂需要将原来安装在试制车间的两台进口三面冲搬迁到新车间。由于是进口设备,外国人为保护知识产权,不给安装图纸。要把两台庞大的设备先拆卸,再重新组合安装,并且要保证设备冲孔精度,难度可想而知。
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谢金平主动请缨承担任务。长达4个半月的搬迁调试时间,他一直蹲守现场,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和疑难杂症。最终,搬迁调试工作提前半个月完成。“不能只简单地维护,要从改造入手优化设备功能。”爱琢磨的谢金平,针对三面冲测量装置调整方式中间环节多、调整时间长、精度差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辅助样板,使调整精度提升了50%以上,调整时间缩短到原来的35%左右,每年可节约调整费用约70万元。多年来,他先后制作设备检修计划270余项,参与各类小改善174项,累计创效350余万元。
谢金平说:“就像医生一样,我目前做的是‘治病’,我希望能通过全面技术能力提升达到‘防病’的目的。”
“洋设备这么贵,我们能不能自己搞”
随着车架产量不断攀升,公司辊压车间的孔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为提升车产能,急需引进两台进口三面冲。
但当时生产厂家比利时SOENEN公司在三面冲领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价格居高不下,单台价格达2900多万元人民币。“洋设备这么贵,出了故障也不好修,我们能不能自己搞?”谢金平提出,与济南捷迈公司联合研制,将“洋设备”国产化。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可以借鉴。通过逐字逐句“啃”全英文资料,他从安全、设备使用、维修等方面提出119项改善措施,确保国产五主机三面冲顺利投产。“国产单台价格不到1200万元,两台共计减少设备引进费用3400万元。”设备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这类高精尖设备的空白。不仅如此,国外原本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迫于市场竞争降到2000万元。“懂技术是我们干技术行当的本分,我将继续精研技术,带动身边更多工友,争做新时代产业工人排头兵!”谢金平说。
(作者: 编辑: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