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糖友空腹查血糖几乎饿晕,促使医院“早上班晚下班”——本报昨日报道市中心医院为方便患者而调整上班时间,引发广泛关注。看病时还有哪些环节让患者感到不便?昨日,本报多路记者走访江城部分医院,与患者面对面交流。多名患者表示,近年医院致力解决“看病难”,有很大改变;但患者还希望医院制度、设施更人性化,能“围着病人转”,让病人感觉“有尊严”。
送检路远
手拿尿样避让人群
“很受伤”
【镜头】手拿尿样杯子从厕所走到检验科,周女士小心翼翼地避让穿梭的人群,一路走来颇感尴尬。昨日上午8时许,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三楼做尿检的周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厕所距检验科较远,每次就诊,医生开出尿检化验单后,她都“很受伤”。
【探访】记者按照周女士的描述现场体验发现,患者在厕所取尿样后要途经电梯间、超声诊断候诊区、检验科候诊区,才能抵达取样窗口。其间步行距离约80米。由于上午进行化验的患者较多,一路人流拥挤。有些尿检患者在经过时,人群会主动避让,但异样的眼神还是让人有点吃不消。现场负责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介绍,该层设有两个厕所,与检验科都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每个房间功能不同,不易调整厕所位置。
而在该院体检中心却是另一番场景:工作人员在厕所盥洗室放置了一台取样车。如厕患者出门时把尿样放在车上,由工作人员统一转至化验室,避免了患者自行送检的不便。
排队做彩超
饿肚子
等到11时30分
【镜头】“本以为能早点检查完,没想到还要饿到中午。”昨日,在市第一医院B超检查室外,一排队做彩超的中年男子忍不住发起牢骚。由于需要做空腹检查,该男子上午8时就赶到了医院。不料,因排队的患者过多,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要等到11时30分才能做检查。
【探访】昨日上午8时20分,记者在该院B超检查室外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已缴费的患者登记。根据各自检查项目不同,工作人员先预估检查所需时间,然后告知患者等待时长。医院刚开门不久,登记的患者就已排到60多号,被告知要等到11时以后的患者不在少数。
有些家在医院附近的患者登记后可先回家休息,住得较远的患者只能在外排队候诊。工作人员表示,有些B超检查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即使医院提前上班也无法满足全部患者需求。短期内医院也无法通过增加机器、人员来缩短候诊时间。建议患者头一天先预约,根据医院提示,第二天早上再来候诊。
老人挂号
导医不妨
“多一句嘴”
【镜头】昨日下午,在市第六医院,63岁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我特意提前1小时来医院,就是想挂一张专家号。但挂号处直接给我开出了一张急诊号。”拿到号的刘女士直奔二楼呼吸内科,负责分诊的护士看后告诉她号挂错了。无奈之下,刘女士只得重返一楼换号。
【探访】记者昨日询问该院导医得知,该院午休时间为12时至下午2时,午休时各科室一般留有值班医生。
刘女士说,平时看病,她都由子女陪伴。这次患感冒,她特意没让孩子们送自己来,打算趁午休时间把下午的号挂上,这样到时就能排在前面看病。但她不熟悉医院流程和值班情况,挂号窗口工作人员也没有主动说明提醒。她希望医院在接诊像她这样的老年患者时能“多一句嘴”。
妇检送白带样本
跑上跑下
蛮尴尬
【镜头】昨日下午4时许,51岁的周女士在省新华医院看妇科。医生要求检查白带,取样后将样本放入试管,并开出缴费单。周女士先去收费处缴费,再凭盖了章的缴费单回妇科取样。由于妇科和收费处在一楼,检验科在二楼,周女士来回跑了几趟才把这些事做完。
【探访】体液检查通常是由患者在检验科直接留下样本,而妇科白带检查、宫颈刮片等则需要门诊医生为患者取样后,由患者自己送到检验科。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每名需要做白带检查的女性都是如此。
多名女性患者说,看病多跑几趟倒是其次。在一些医院,自己还要拿着体液样本排队缴费,手忙脚乱不说,别人看到也蛮尴尬的。
患者们表示,真希望医院安排专人来做这些事,或者直接在妇科安置一个化验窗口。
不会高科技
1小时内
4位老年患者“返工”
【镜头】尽管有志愿者引导讲解,不会点触摸屏、刷就诊卡的高龄老人看病还是犯怵。昨日,在市第三医院内科诊室外,1小时内有4位老人因少刷了一道条形码,不得不“返工”再看病。老人们希望有一条低科技含量的绿色通道。
【探访】昨日上午8时30分,家住武昌徐东地区的王太婆来到该院内科诊室。王太婆今年85岁,陪她一起来的还有60岁的女儿和58岁的儿媳。
记者发现,在该院就诊时要先登记并领取一张条形码,贴在个人病历上。王太婆要将条形码依次在挂号窗口、内科分诊台、心血管内科、声影像科外的机器上各刷一次,个人信息才能进入电脑,之后的看病、化验、取药都由电脑统一叫号。
王太婆的女儿说,现在医院为缩短就诊时间普遍添置了现代化的挂号机、打单机,可母亲因年事已高实在操作不来。她自己听完志愿者介绍后还是不甚明了,刷了4次条形码仍出错。
排在王太婆之前的74岁陈爹爹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陈爹爹说,他只在挂号处刷了条形码,内科分诊台没刷,就直接到心血管内科排队。排到他时,医生却说没有他的号,让他重新排号。记者采访1小时内,共有4位老年患者因刷条形码排号出错,不得不辗转上一环节“返工”。
(记者熊琳晖 黄征 刘睿彻 见习记者黄洁莹)
快评
回归医疗服务本质
本报评论员岳源
近些年来,我市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不过,从患者反映的问题来看,医疗作为重要的服务行业,仍有改进空间。
如今,随着对健康的认知不断加深,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能就医”,更加需要“好就医”、“就好医”。要满足这种需求,医院就得了解患者需要什么、觉得哪里不便。这些就是医院改进的“靶点”,也是改进的动力。患者一次投诉改变了医院制度,患者期盼制度“围着病人转”,无非是希望医疗服务更便利,不至于那么麻烦。
武汉就诊患者人数巨大,得了普通感冒、发烧,去医院都可能费时费力。这不是具体哪一家医院的问题。即使医院有普遍性困难,但有一些东西是基本的:病人不是“机器”,疾病是人的痛苦,任何医疗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跟人的尊严有关;无论技术如何精进,人道、人本、人性的光芒永远是医学的价值基础,这是每一个医疗环节都应当体现的。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