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吴双建
近日,记者从国家气象局了解到,从今年9月1日起,我国正式启动大城市逐6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9月3日《京华时报》)
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天气预报,分为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4个时段,此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气象部门在公众越来越关注气候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办法了。
然而,大城市往往城区面积广阔,正如本报昨日报道,9月2日上午,武昌地区突发雷阵雨,光谷创业街数十辆小车遭水浸损坏,众多居民家被淹。气象部门全市“雷阵雨”的预报,的确是准确了,但给武汉三镇的居民,带来的是不同的感受和准确度。“坨子雨”、“牛背雨”,给局部地区也会带来相当损失,天气预报,更深层地说也是“天气预警”。所以,精细化的预报,更应该是精细化的预警,这样,预报才更有“价值”。
比方在深圳,针对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已推出积涝预报,可提前1至3小时预估全市各易涝点的强降水和易涝区域。这样的服务,才真的贴近“民心”。
此外,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服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妨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大城市,当然是防灾减灾的重点,但是一些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往往比大城市更需要精细预报。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的内涝,还是在山区山洪泥石流,天气引发的灾害以及灾害的地点,基本都有规律可循。根据这些敏感地区,各个地方的气象部门,做好精细化的预报和预警,和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媒介等加强协作,在“大而概”的准确预报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