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周治涛 实习生杨晨晖 文世伟
地震云、动物活动异常等现象,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地震前兆,但对科学家而言,还需要获得更精密的数据,用来探索地震规律。昨日,本报首场科普夏令营带领30多名小读者,走进位于九峰山的武汉基准地震台,探秘地震观测尖板眼(如图)。
深井与缆线组成“听诊器”
“这个水井盖住了,里面有水吗?”走进九峰山地震台试验区,5岁的王韬情小朋友被眼前一个水井迷住,水井建在凉亭之中,圆形的石板盖住了井口。地震台台长邓娜笑着介绍,这可不是一般的水井,有300米深呢,它与其他监测设备一起,组成的监测台网,就像“听诊器”一样,帮助科学家们时刻关注地底下的细微变化。
据介绍,该流体井底端安装有水温、水位探头,当相关监测数据突然发生显著变化,可能预示着区域内地球内部活动的异常。与纵向的“地下流体观测井”不同,横向的“地电仪”则是在地下埋设长约20米的缆线,两端设置了供电极和收电极,地震专家通过“地电仪”来观察细微的电位差,捕捉地球内部电场的异常数据,辅助预测地震。
邓台长介绍,在武汉市除了九峰山地震台外,还有位于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和武汉大学珞珈山的两个地震台,随着人们对地震发生规律研究不断深入,各种地震监测仪器还在不断更新换代中。
工作人员不能穿带拉链的衣服
在了解地震防灾知识之后,13岁的小读者皮媛媛对地震监测机房的精密仪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进去一探究竟,不过地震专家表示,进入精密仪器试验区要求很严格,即便是工作人员也需要确保全身“无磁化”。
据介绍,九峰山地震台选址经过严密探测,为避免外在因素干扰地磁观测,房屋建筑材料都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无磁性材料,完全弃用钢铁材料。1998年武汉基准地震台从江夏区迁至九峰山,新台站距武汉市区20多公里,也是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无磁环境。
而对地震专家而言,“无磁”环境还包括了自身。邓台长介绍,除了不能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外,进入试验区域,工作人员不能穿带金属挂饰和拉链的衣服,也不能穿容易产生静电的衣服,此外女性还不能佩戴金属发卡,整个人要实现“无磁化”。
尽管如此,目前该地震台仍然遭受到电磁的干扰。据介绍,穿过九峰山附近的5条国家级高压直流线路,直接影响该地震台仪器精密度,而即将建设完成的地铁线(关山—流芳线),其轨道与地磁观测点的距离最近点小于10公里,地铁运营产生的电流干扰可能导致地震台的电磁观测环境遭到破坏。因此,未来两年内,武汉基准地震台将迁至应城汤池镇。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