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郑晶晶 王凤 摄影:记者姚品
这是一场交响对戏曲的诠释,这是一场国风与楚韵共同绽放的盛会。
昨日,由本报和湖北省演艺集团联袂推出的“楚天之夜·2014湖北戏曲交响新年音乐会”,在湖北剧院隆重举行。
这场古典与现代交汇、东方与西方融合的音乐盛宴,不仅为江城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也以楚风汉韵和交响乐相结合的开创性之举,成为推动湖北文化建设当之无愧的艺术盛宴。
盛况
戏曲对话交响 恢宏大气楚韵十足
高雅大气的京剧,婉约清丽的汉剧,优美活泼的黄梅戏,通俗婉转的楚剧……当这几大具有中国气派、湖北风采的国家级、省级“非遗”曲种同时聚集交响乐舞台上时,会产生怎样的舞台效果?
听,那潮水般的掌声,响亮的叫好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戏曲对话交响,并非首次,但是将如此独具荆楚风味的”一盘菜”端上舞台,却是第一回。演出以管弦乐《楚韵随想曲》开启恢宏大气的现场氛围,从事戏曲创作40余年的戏曲专家李道国,采用京汉楚黄梅戏的曲牌元素,吟咏回环,荡气回肠,一下子为现场观众营造出浓浓的戏曲氛围。
戏曲艺术,戏以曲传。取材汉剧曲牌的管弦乐《春来》、取材黄梅戏曲牌的小提琴大提琴演奏《对花调》、取材京剧曲牌的京胡协奏曲《夜深沉》、取材楚剧曲牌的《燕展翅》,经典的旋律,让人听似熟悉,却又心中澎湃,韵味悠长。
戏曲艺术,也是角儿的艺术。昨日的楚天之夜,舞台上名家荟萃,黄梅戏名家杨俊、张辉,楚剧名家陈常喜、彭青莲、詹春尧,武汉汉剧院当家花旦王荔,省京当家花旦万晓慧……和着恢宏的乐队,听他们唱起黄梅戏《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汉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楚剧“紫金炉内烟飘渺”、“上写着拜上了董郎夫晓”,让现场观众听得入迷,拍红了巴掌,叫哑了嗓子。青山戏迷陈忠望感慨,这是别样的中国风情,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知音
院士组团捧场 视听效果别开生面
台上唱得动人心魄,荡气回肠,台下听得如痴如醉,恍然如梦……昨日,台上台下可谓“气场相当”,百余人的演奏合唱团队,和台下的观众的掌声也相互应和。
台下不少都是老戏迷,“上写着拜上了董郎夫晓,拜上了董郎夫莫要哇心焦……”当楚剧首位梅花奖、文华奖双料得主彭青莲一曲楚剧《百日缘》唱罢,60岁的楚剧票社“迎风楚剧团”团长董菊珍带着几十名楚剧票友们热烈地拍起了巴掌。《百日缘》被誉为楚剧版《天仙配》,董菊珍说,她和几十名票友专门为楚剧选段而来,“和着交响乐,使楚剧得以升华,更添浓郁情感,更叩问人心。”
台下也有不少小戏迷。5岁的熊奥妮小朋友,小小年纪就钟爱黄梅戏,“今天的这场音乐会是她点名要来看的。”奥妮的妈妈张女士介绍。演出结束时,奥妮还特意跑到第一排鼓掌。“我最喜欢黄梅戏了,以后也要学。”
而昨日最特殊的观众群体,当属院士团了。
昨晚,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等人也亲临现场捧场。樊明武院士告诉记者,他不常看戏,但今天音乐会将戏曲和交响乐有机地结合,实属创新之举。“文艺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不能太老套,要有一些新花样,才能吸引人。”他表示,湖北省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产业又是一项环保性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好,对湖北省经济推动、人文素质提高都有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则认为,这种戏曲与交响的结合方式是很好的创新。他指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世界间的交流多了起来,交响乐和民间音乐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余韵
打造崭新平台 推动湖北文化建设
此次楚天之夜,是首次将楚剧汉剧与交响乐相结合,昨日,记者采访了不少表演艺术家,他们均对该结合给予肯定,王荔就表示,“这是汉剧与交响乐结合的新的尝试,意义深远。”
昨日,晚会总策划、艺术总监梅昌胜在音乐会结束后,激动地表示,这次戏曲与交响乐的全方位结合,是湖北戏曲文化迈出的新的一步,“汉剧有几百年历史,我省楚剧有2000多万戏迷,黄梅戏也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省要打造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建设,如何推动?绝对少不了这些艺术的爱好者,少不了每个艺术家发自内心地对生命、对生活、对家园的讴歌。”
而湖北省演艺集团董事长王建刚则表示,这种艺术创新,可以使交响音乐和艺术家更接地气,更加贴近老百姓。“未来还要有更多形式创新,让高雅艺术、传统艺术进高校,进社区等,走近更多老百姓。”
昨日演出结束后,资深戏迷杨俊杰对节目褒赞有加,他表示,自己一直对“楚天之夜”非常关注,楚天都市报作为具有百姓情怀的百万大报,此次与省演艺集团联合捧献的这场艺术盛宴,让老百姓看到了一台灵动的演出,“这是立足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创举,将湖北文化推向了新的舞台。希望这么好的演出,楚天都市报今后要常举办。”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