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古董渔鼓见证一份坚守 一唱道情就精神(图)

发布时间:2014-04-05 06:22:33来源:SRC-13

  图为:84岁的周老尽管身体欠佳,但一上台就精神百倍

  图为:周维在天乐社演出

  湖北日报讯文/图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柴艳红

  “美女们一个个都是芙蓉面,面似桃花三月鲜。鲜红一点樱桃口,口内就把银牙含。寒闪闪一对杏子眼,眼似秋波柳眉弯。”近日,省级非遗项目湖北道情的创始人周维,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武昌大东门天乐社,边击打手中乐器边用沔阳方言唱起《韩湘子上寿》,让观众恍如穿越到历史之中。

  古董渔鼓见证一份坚守

  “我今年是84岁,我手里的渔鼓筒子可是90来岁啦!”周维出场后热情介绍手里的乐器,很多年轻人不认识,有人笑称以为渔鼓筒子是盛豆腐脑的,竹简片是捞热干面的。

  “简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事实上,渔鼓历史久远,传说出自张果老的兵器渔鼓筒。只见周维环抱渔鼓,左手持三尺长竹简,边唱边打竹简,再不时用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

  湖北道情是一种说唱艺术,其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手持渔鼓和竹简随处一站就是舞台。这个“古董”渔鼓见证了一份坚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维是民众乐园的曲艺舞台上的名角,很多人冲他而来,有一天下着雪,最初只来了仨观众,他开唱后,很快有几百号人从别的场子围拢过来。经常还有外地“粉丝”慕名而来,一名老艺人从沔阳来看望他,他好吃好喝招待,期间发现老艺人用了30几年的渔鼓音色很好,就提出用自己的与对方交换,老艺人欣然同意。

  之后,该渔鼓没从离开过周维,即便是在下放时也藏在身边。常有亲朋好友想拿来把玩,为防止摔坏,他在渔鼓上贴了字条,上书“此筒如我妻,别人不能抱”,从此再无人摸他的宝贝。

  年过8旬仍每周登台表演

  如今,住在福利院的周维身体欠佳,长期输液、输氧,但一拿着这个渔鼓站到舞台上,就立马来了精神。在乐天社《捡香烟》《韩湘子唱寿》等几个新老曲目赢得阵阵掌声,但毕竟年岁已高,周维下台后坐着歇了半天。

  道情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曲艺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

  1953年,周维进武昌曲艺队时,队里有不少湖北大鼓、湖北评书的高手,不甘平庸的他决定琢磨出个新东西。当时国内有陕北道琴、扬州道琴等,熟悉沔阳一带渔鼓、打硪号子的周维,尝试着把这些腔调糅合改进成新曲种,第一次演奏时曾有人称其“不伦不类”“非古非今”。但他不气馁,继续在造词、道具、配乐等方面下大功夫改进、创新,不到一年,别开生面的湖北道情就诞生了。到上世纪60年代,湖北道情几乎演遍了武汉三镇所有工厂、学校以及我省区县、乡镇,观众热情堪比今天的追星族。

  1978年后,湖北道情跟其它传统曲艺一样逐渐走向没落。周维并没有放弃,开始到处“跑江湖”演出,甚至到过广东、广西一带。63岁那年,周维表演完《姜太公卖面》后,平生第一次被人喊“下去”,从此他离开了舞台。

  但他始终不忘传承,曾在湖北职业艺术学院曲艺班教了几年湖北道情,培养了一批学生。六七年前,天乐社在汉开办曲艺茶社,有晚辈邀请他出马,他一听又有舞台了,当即欣然答应。期间,他坚持抄写、整理老曲目,还陆续创作了30几个新段子,每次演出都会把观众逗乐。

  去年,潜江艺人朱绪娇向周维拜师,周维对其寄予厚望,他说,我的这些东西交给她不是让她本人喜欢学一学就算了,而是希望她能演出来,传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