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产品热销但传承乏人 恩施千年西兰卡普出路向何处

发布时间:2014-09-10 06:53:09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星星 通讯员 秦叙常 洪业前

  昨日,在恩施土司城,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刘未香身着蓝布黑边土家服装,正和女儿一起为游客介绍一幅幅作品和制作过程。用一架木制织机,一堆红、黄、蓝、紫的七彩织线,就能织出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图案,几位美国游客围在旁边看得出神。

  西兰卡普,这一传承千年的土家织锦技艺,随着时代的浪潮,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股热潮涌来

  刚刚结束的夏季,一股热潮涌向西兰卡普的发源地——恩施来凤。

  7月中旬,清华大学的4名研究生来了,南京航空航天学院和中南民大的学生们也来了。他们围在研究西兰卡普40多年的唐洪祥老人身边,探索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来了,订下一幅价值近万元的纯蚕丝西兰卡普;武昌梨园一家酒店的老板来了,订购几十幅西兰卡普,准备用于酒店精装修。

  来凤满妹贸易公司负责人彭远芳告诉记者,从去年起,公司在境外市场的西兰卡普、民族服饰和工艺品订单一直以13—15%的速度增长,主要销往新西兰、美国、比利时和瑞士等国。

  传承的困惑

  来凤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同时也是一家传统手工作坊式的西兰卡普织锦厂。记者现场看到,织布车间内,摆有20多台大小不一的织机。除了传统的坐式,还有新研制的立式织机。织锦女巧手织就一幅幅朴实中透着雅致的西兰卡普,每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

  湖南籍织锦女唐学英说,她的手艺来自祖传,她的婆婆和妈妈都是当地有名的织锦女,但她的女儿却对织锦完全没兴趣,“现在没有35岁以下的人织锦了,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嫌累又不赚钱,出门随便打个工都能赚三、四千。”

  为了传承西兰卡普技艺,唐洪祥多年免费提供织机,免费教授学员。但最后,他培养的200多名学员,坚持下来的仅20多人。

  流传千年的“西兰卡普”技艺,面临后继无人之困。

  工业化的诱惑

  曾经,恩施的织锦女多达万人。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织锦女人数急剧锐减。但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众多眼睛盯上这块民族瑰宝。

  有的地方,假织锦技术泛滥,抛弃传统手工工艺,通过机器生产,用印花、印染糊弄人。

  唐洪祥介绍,也有一种产品,虽然不是手工,但确实是纺织产品。曾有一浙江老板专门把能自动纺织西兰卡普的机器摆到他面前,一幅织锦再不用耗时数月,几十分钟就能完成。

  在嫁接现代技术上,唐洪祥也探索着迈出了一小步。去年,他到杭州一家织布厂住了一个月,现场讨论研究机器织西兰卡普花边技艺。一块10公分宽、40公分长的花边样品,用机器织只要几角钱成本,而手工起码要20多元。

  但唐洪祥坚决地反对用机械代替手工。“抛弃了传统手工技艺的西兰卡普,还能称之为‘非遗’,还能叫西兰卡普吗?”老人连连摇头。

  大学校园里的希望

  唐洪祥一生中多半时间都在研究西兰卡普,设计制作的“新48钩”等80多件作品曾在2003年远赴法国巴黎参展。老人对西兰卡普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对钟情西兰卡普心生的年轻人也格外珍爱。

  去年12月,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大三年级新设工艺美术专业班,13位来自6省市的年轻人专学土家织锦,唐洪祥被聘为客座教授。今年4月,他走上大学讲坛。

  让老人欣喜的是,仅3个月,这些聪明的学子已能在纺织机上织出漂亮的“白果花”和“24钩”。“他们完全掌握了以前需要学习一年的技艺,可出去当老师了。”从这批大学生的专注中,老人似乎看到了西兰卡普传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