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春保、通讯员王政、志雄)昨日,黄梅举行的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出现了令人唏嘘一幕,与会专家学者、汤氏家族宗亲在开馆前集体为国学泰斗汤一介默哀。
9日晚8时56分,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知名学者汤一介在京逝世,享年87岁。
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汤用彤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出版过多部魏晋玄学、佛教、道教专着及哲学着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其经典着作。
今年6月底,汤一介主持编纂的《儒藏》精华编百册由北大出版社出版。2004年,77岁高龄的汤一介担任《儒藏》总编纂,《儒藏》全本将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四库全书》。
《汤一介传》作者李娟娟出席了昨日开馆仪式。在《汤一介传》中,汤一介反对称自己为大师,在他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着作。”
得知汤一介去世时,他的学生杨浩正受先生之托在黄梅参加汤用彤纪念馆的开馆仪式。身为“80后”的杨浩说,汤先生对自己就如同祖父,亲切如家人,生活上各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要求严格,“他希望我们能安心做学问,不要染上浮躁之气。”
汤用彤纪念馆黄梅开馆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春保、通讯员王政、志雄)昨日,汤用彤纪念馆在其故乡黄梅开馆。
纪念馆位于黄梅一中校园里,收藏有照片258张(幅)、字迹53张和大量物品、书籍,以翔实史料、丰富图片、珍贵实物,记录了汤用彤的奋斗足迹,再现了一代国学大家的风范。
汤用彤祖籍黄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佛教史家。
汤用彤在国学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其学术着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经典着作。季羡林先生称赞汤用彤“是人类学术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丰碑”。
当天,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孔子学会等高校和相关组织机构的专家、学者,在黄梅举行了纪念汤用彤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座谈会。
汤氏两父子 一门二大师
记者陈春保
就在国学大师汤用彤纪念馆于故乡黄梅县开馆前十几小时,汤一介教授突然去世。于是,纪念父亲的开馆仪式多了一项议程:为儿子汤一介默哀。出席仪式的来宾无不为这对父子的旷世情缘感动,更为黄梅汤门出了父子两代国学泰斗而感佩。
接通华梵 熔铸古今
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
早年留学哈佛大学,汤用彤与陈寅恪、吴宓并称为“哈佛三杰”。回国后,汤用彤历任东南、南开、中央等校教授。从1930年起,汤用彤执教北京大学,长达30多年,成为整个20世纪北大人文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几位台柱式人物之一。
季羡林为《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写的序中说:“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我认为,汤用彤先生就属于这些国学大师之列。”
由于汤用彤精通内外经典,又接受过严格的外国哲学、语言和治学方法的训练,而且又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这使他在国内外均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汤一介子承父业,不光在学术上深受汤用彤的影响,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延续了家风。
汤一介不到15岁的时候,汤用彤就找来庾信的《哀江南赋》,指着序中的其中一段对他讲:一个家族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衰落了。
汤一介的祖父汤霖曾给后人留下了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
“前一句话是说做事情不要怕困难,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要怕负责任,过很简单的生活,就可以随遇而安,减少苦恼。后一句话是说不要总是追求功名和安乐。”汤一介以此自勉。
汤一介一生努力不曾停歇,始终秉承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昨日,北大官方发布的讣告对汤一介一生的身份进行了概括,包括“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孔子文化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足见其学术地位与声誉。
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