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 见习记者 袁筱 实习生 张琪
画展现场
10月10日10时10分,“寻根昙华林·同窗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原湖北艺术学院)开幕,湖北美术学院1958年至1965年的126位校友聚首母校,以同窗之名举办画展,追忆青涩的学生时代,再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昙华林古城文化,重回昙华林寻根。
此次“同窗画展”系第十三届中国辛亥首义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3、4、5楼开展,共展出了500余副作品。
在画展现场,几十年未见的老艺术家们仿佛又回到昔日学生时代,三三两两的围在画作前握手、拥抱,谈往事、论今朝,品鉴画作、感慨人生,虽然嘴角是开心的大笑,眼里还是忍不住泛起了泪花。
铜铸作品《张祖武》
向最敬爱的张祖武老师致敬
在3楼展厅的中间展示着张祖武的铜雕肖像,这是詹定国十余年前所做,铜像目光深远和善,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詹定国,生于1940年,祖籍浙江。1959年开始湖北美术学院的求学生涯,曾任武汉市园林雕塑院院长,詹天佑纪念馆詹天佑像、武柴厂区格里希雕像、蕲春李时珍像、武汉剧院的毛泽东像等作品都出自他手。这次的“寻根昙华林·同窗画展”,他带来了两个铜雕作品,一个是鹤,还有一个便是张祖武老师的肖像。
“我做这个铜雕,向最敬爱的张祖武老师致敬。”说起恩师,詹定国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年代,久久说不出话来。
詹定国回忆,读大学时因为自己是外地人的缘故,在武汉并没有家,平时都住校。张祖武老师便将钥匙交给詹定国一份,每到周末,詹定国便去老师的房子看书睡觉,好不惬意,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张祖武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一直很好,对人和善从不摆架子。他教我们怎么做个好人,好学生,这点很重要。”
而时至今日,他最大的遗憾便是这件作品还未完成,张祖武老师便过世了。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
詹定国的作品便是如此,没有很特立独行的创意和想象,只是再现他心中所想、所拥有,却能打动人心,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面对自己现在拥有的成就,他看得很淡,“有成就就是有成就,差一点就差一点,这都是无所谓,都不在这上面争取,重要的是过程。”
高级工艺美术师詹定国和铜铸作品
希望昙华林文化继续绽放光芒
詹定国从1956年便来到武汉读书,就读于美术学院附中,那时的詹定国才15岁。
“我从小地方来的,第一次见到室内体育馆。”说到这儿,陷入回忆的詹定国笑了起来,“记得那时候附近有个文华学院,有游泳池、体育馆、礼堂,当时那里组织演《雷雨》,我们美术系的学生帮他们做舞台美术。”
想到那时候的学习生活条件,詹定国忍不住道,“当年虽然条件很差但我们很热爱,学习很执着很刻骨。不要把客观条件放得很重的位置,主要的是你的主观意念,你自己赞成自己,相信自己,热爱自己所爱。”
一直到现在詹定国依然保持着绘画、雕刻的习惯。“我很享受绘画的过程,因为热爱,所以我坚持。”
1964年,詹定国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加入上海一民间创作团体,72年回到武汉工作,这一待就是30余年,一直到99年离开武汉前往北京定居。重回昙华林,让已经74岁的詹定国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曾经的房屋建筑风格更古老,树更多,而现在高楼耸立车水马龙,更加城市化、现代化。对于昙华林的变化,詹定国心情复杂,“想看的东西都没有了,让我有点遗憾,但昙华林的文化会继续绽放光芒。”
(作者: 编辑: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