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张萌
一座城市的名片,除了天赐的山川美景和历史的名人故里外,就是这座城中市井街巷内的文化传承了。
今年6月,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宣布成立武汉木偶艺术保护中心,武汉杖头木偶作为武汉市重要的文化品牌被重新推出。
这是这座城市亮出的又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古来有之,只是宝珠入匣,沉寂了20多年。
好戏接踵而至。武汉人艺在上月宣布决定投入众多人力创排大型木偶剧《罗汉传奇》,将选择在明年元旦期间上映。时隔20多年之后,拥有百年历史的武汉杖头木偶才迎来了久违的大戏。
它的前世今生究竟如何,曾经火热到什么程度,演出的魅力在哪里?本期长江商报《长江地理》栏目,将为读者呈现戏台内外的木偶世界,讲述武汉杖头木偶的百年变迁。
起源:从神龛上走下来,跟民众走得越来越近
“小人小马小刀枪,小台小景小家当。”木偶虽小,但来历并不简单,木偶能人之所不能。木偶剧演出规模较小,木偶通常仅有1米来高,身高与儿童近似,也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的游戏。
冷佳华是国家一级演员,现如今已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1992年武汉木偶剧团合并到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前身),冷佳华开始接触木偶剧。“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对木偶的认识太狭隘了”,因为当时在很多人眼中,木偶剧只不过是哄小孩子开心的把戏,与大街上千奇百怪的手艺没有太大区别。
同年,武汉杖头木偶红遍了全中国,这一年,武汉木偶剧团凭借《木偶神韵》一举拿下了7项大奖,其中,最特别的当属木偶长袖舞,这是武汉木偶剧团演员郭小川创造的独门绝技,一亮相便风靡全国。
据考证,木偶戏历史久远,民间叫做傀儡戏。武汉杖头木偶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又名木人戏。传统的木偶剧表演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和杂技为一体。目前木偶按其种类来分有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三大类。“如此看来,木偶表演的艺术形式,恰恰传承了中国戏曲最古老的表达方式。中国戏曲里的人物常常带有了脸谱,早期可能就是面具例如傩戏,这具有傀儡戏的特点。傀儡戏是戏曲的源头。”冷佳华说。
在木偶剧演员郑巍看来,木偶剧是从神龛上走下来的。郑巍说:“木偶作为偶像,在庙里就是被崇拜的对象,一开始让人心生畏惧,后来通过演出的形式才跟民众走得越来越近。”
传统:人偶合一,表演难在必须先技艺上身
武汉杖头木偶的出现,约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记载。
从这一年开始,汉口后湖一带出现了一批特殊的艺人,他们用纱幔围成戏场,木偶戏在锣鼓弦乐的伴奏下开演。与此同时,湖北本地的楚剧唱腔也逐渐形成,而杖头木偶常常混杂在这些戏班之间,深受其影响。此时杖头木偶,只能算作这些大戏间的点缀。
十年之后,武汉开埠,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也已拉开帷幕。1919年,武汉已成为近代中国风云际会之处,武汉的市井生活异常发达。此时,常有外地远道而来的木偶戏班在新市场(现民众乐园)演出。1929年前后时,就有3个木偶戏班,常常驻在汉口茶楼演出。1958年,何浩然、姜少仙等30人组成了武昌区木偶艺术队。
“我从1993年开始,在武汉艺校学习木偶表演。武汉木偶剧团此前只是一个演出队,二三十个艺人凑在一起,没有单独建制,每隔十年才招生一次。”郑巍对记者说。此前,武昌木偶艺术队在1983年还招募过一批学员。
木偶戏演员一般都要求身兼数职, 郑巍说:“木偶表演难在必须先技艺上身,先得人有了,才能传到木偶身上。人身上的一切情态都得先在演员身上酝酿,由心而发,喜怒哀乐才能传到木偶那里。”郑巍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表演了起来,抬肩、抖臂、转睛,一举一动与木偶相同。“这也叫人偶合一。” 郑巍停下来,一手叉腰一手敛指,睁大眼睛对记者说。
杖头木偶演员的第一关是臂力。举起4斤重的木偶很轻松,但坚持举完一场戏绝不是容易的事。“在举偶的同时,还要完成表情动作,一开始要求能坚持10分钟,再慢慢延长,能超过一个小时才算合格。新学员通过这一关至少一年时间。” 郑巍说。
每个种类的木偶训练方法不同,各自的绝活,从基本功上就能看出区分。提线木偶要五指并用,指关节灵活有劲,演好武汉杖头木偶,得左右手分工合作。例如水袖动作,就要用到手指的寸劲,才让木偶把手臂甩起来。
杖头木偶通常没有脚部动作,裙子遮掩下半身,演员在挡板后面操作。郑巍说:“如果有脚部动作的话,则需要另外一个演员配合操作,因而配角也很重要,木偶剧不太分主角和配角。”
早先的木偶表演,演员还得边演边唱。现在的木偶演出,因表演形式的变化,台词和背景声音得事先录好。“但这些配音演员是木偶剧演员,声音和动作极具感情张力。而且这是一个很大的体力活,演员在挡板后有时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还何谈给木偶留一个气口。”郑巍解释道。
创新:在木偶剧场,家长和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时代变化,代代传承,武汉杖头木偶在寻找新机遇。
“此前,木偶剧的观众不论老少,各阶层都有,内容通常是老派戏曲唱腔。现在,我们在内容上做了转变,因为我们的主要观众是少年儿童,这是木偶剧的未来。” 冷佳华说。人戏做不到的地方,木偶戏却能做到。木偶样式夸张,形同玩具,让小孩子倍感惊奇,好奇心驱使他们的探索欲望,渴望与木偶亲近。
木偶从起源上看,它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天然有一种厚重感。冷佳华继续讲:“只是以前被忽略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太好地把它去继承和发扬。我们出去表演,很多人就惊讶,武汉也有木偶。此后,又是多次文艺体制改革,老一代木偶剧演员最后只剩下十个人,人才流失严重,制作团队几乎没有了。”1995年,武汉木偶剧院的“台柱子”郭小川去世,武汉杖头木偶也面临着青黄不接,跌入低谷。
一场精彩的木偶剧,需要有制作精良的木偶呈现。“多年没有排大剧,也是因为耗资太多,一个好得木偶制作费就得上万,一场大剧目动辄需要几十个木偶。”冷佳华说。
2015年,武汉人民艺术院时隔22年后又招收了一批新木偶剧学员,他们大多都是中学生。此间,在武汉地区只上演过一些小剧目的木偶剧表演,没有一场大剧目。“哪怕只是小剧目,观众也很爱,只要一上演场场爆满。”郑巍说。郑巍回忆2003年时,在汉口二曜路小剧场演出,有一对爷孙一连数天反复观看,他感到非常不解。“他跟我讲,他们第一场来是看热闹,第二场是来看舞台效果,第三场是来看戏,一场比一场有味。” 郑巍对记者说。
既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也要顾及到亲子关系。冷佳华说:“家长带着小孩来看儿童木偶剧,感觉到快乐的不仅仅是孩子,大多数家长看得比孩子还高兴。只要到现场一看,家长看木偶剧的快乐表情比小朋友们还夸张。在木偶剧场家长和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木偶是艺术表达的玩具。剧场观剧跟家中看动画片相比,是绝然不同的体验。剧场要求守规矩,现场看戏剧能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艺术中去,小孩子在想象中创造。”冷佳华在谈到武汉杖头木偶剧未来的发展时说。
杖头木偶剧《化蝶》。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肖梦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