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 别鸣
11日至22日,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我省高校驻校讲学,活动密集而丰富。在汉期间,本报记者数次与其交流,并就秦楚文化、阅读写作等问题,对贾平凹进行了一次专访。“我的血液里,有楚文化的基因。”贾平凹讲述故乡商州人文,首次解读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他的睿智和风趣,让人如沐春风。
“我也来自长江流域”
记者:春秋以来,秦楚文化多次交锋交融,还留下“朝秦暮楚”这样的成语,您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贾平凹:秦文化雄浑而醇厚,楚文化浪漫而灵秀,我觉得这两种文化能够融合起来是最好的。我的故乡商州在秦岭深处,春秋战国时代,它是秦楚交汇地,秦强了我们属秦地,楚强了我们属楚地,号称是秦头楚尾,文化上既有秦之雄沉浑壮,又有楚的绮丽钟灵,尤其是家乡以前偏僻封闭,巫的氛围特别浓,楚文化的那种浪漫诡秘的感觉很强烈。
所以说,我的血液里,有楚文化的基因,也有秦文化的基因。你可以看到,我的作品和陕西大部分作家写法不一样,里面有楚文化的影响,风格灵秀一些,巫的成分多一些,水的成分多。
陕西大部分地方缺水,我的家乡商州却处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交错地带,这里有一条河叫丹江,它流入汉江,再入长江,所以我也是来自长江流域的。
应该说,雄浑秦文化构成的中原文化,和浪漫的楚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最主要、最精彩的两个方面。
“阅读经典就像人要吃主食”
记者:您在小说《带灯》后记里,说“到了既喜欢《离骚》,又必须读《山海经》的年纪”。来到湖北,请您谈谈对屈原《离骚》的感受,会不会今后像小说《老生》以《山海经》为背景一样,创作一部以《离骚》为背景的现实小说?
贾平凹:屈原《离骚》我个人非常喜欢,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它更为浪漫、想像更为丰富,可能它也更适应楚人的审美观。人到一定年龄,对世上很多东西相对能够看清、看透之后,就更容易归于平淡,喜欢朴素的内容。《山海经》相对来说叙述简单,《离骚》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还读不懂呢。以后能不能写个啥,现在很难讲,那要看以后的情况了。
记者:现在年轻人喜欢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可能对文学经典读得相对不多,您有什么建议?
贾平凹:谈不上建议,不能年纪大了就好为人师。现在年轻人和我上大学时情况不一样了,现在信息量特别大,只要你感兴趣都可以读,越宽泛越好。但是,最基础的东西,人类史上那些经典名著,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得读一遍、了解一下。真正的好书,只有你真正读了之后才知道好。听别人开书目、或者听别人讲,都不管用。我上大学开始浏览了一些经典作品,当时没有完全看懂和理解,但是只要读了,就会有收获。
这就像现在人总爱减肥,老不吃主粮,可能是漂亮了,但是长期下去身体肯定不好。不吃大米和面粉,只吃水果蔬菜,那你不就变成兔子、猴子了,而且没有力气啥都干不成。读书是一样的,你必须得吃主粮,社会公认的那些名著你起码要了解,然后再按你的兴趣宽泛去读。
“网上都来写肯定出高手”
记者:现在也出现了很多少年作家、校园作家,您怎么看待孩子们的写作问题?
贾平凹:现在孩子成熟早,在小学、中学写文章出书的相当多,以我的观点,小时候应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而不是讲究他写多少书。我觉得应该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学习兴趣:一是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再就是培育孩子的观察能力,三就是培育孩子的表达能力。
不应该追求孩子发表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书,那样对孩子不一定好。把那三种能力培养好,以后真正走向社会可能写得更好。就像早早结穗的庄稼不一定是饱满的,不一定是丰收的庄稼。
记者:我发现您也开有微博,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拥有24万多粉丝。您一直坚持手写创作,您怎么看待网络写作?
贾平凹:那个微博可不是我自己开的,有一年那个网络公司老总来西安,让我在微博上面说话,大家就都看见了,当时是12月24日,我就说写个“圣诞节快乐!”吧,就这样有了这个微博。
实际上,我电脑都很少用。当初我也想用电脑写作,可是我小时候没学过拼音,打字总是打错,后来买了个手写板,还是反应慢不好用。我也就只好一直用手写,后来我就想啊,人一辈子干什么大概都有个定数,我写作写多少字也有个定数,那我就用手慢慢写,写的时间长一些。
现在大家都在说文学边缘化了,但是事实上特别奇怪,网上写东西的人又特别多。我经常讲,这就像原来照相一样,谁有个照相机当个摄影师就了不得,现在你出去人人都拿相机、手机照。我觉得,当人人都会什么的时候,其实这里边就可能出现好多高手。你看大家都在照相,但更突显专业摄影师的水平和价值。人人都在写,里面肯定出高手,不管在纸上,还是在网上。
(作者:唐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