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莲》剧照 资料图
《生命童话》剧照 资料图
荆楚网记者 张城 王冬 龚宇轩
“春风杨柳条条线,雨洒桃花朵朵鲜……”11月15日,记者刚一走进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就看到演员们正紧张地为即将开幕的第二届湖北花鼓戏艺术节进行了最后的排练。坐落在潜江城里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虽然不起眼,但已是享誉全国的花鼓戏剧院,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4名,国家一级作曲1名,各类副高级职称11名。
湖北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土生土长的戏剧剧种,流行于仙桃、天门、潜江一带,也叫“天沔花鼓戏”。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碟子曲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花鼓戏的源头。这一田野草台戏曲剧种,到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三大主腔,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定型、成熟,剧目多达200余个。2006年,经潜江市申报,荆州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戏进京让曹禺与潜江“认亲”
谈起荆州花鼓戏在潜江的发展历程,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党委书记吴培义感慨颇多:“楚剧、汉剧、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其中花鼓戏最接地气、最易传唱。半个多世纪以来,荆州花鼓戏作为一种剧种,迅速发展遍及荆州地区,天门、潜江、仙桃、监利、洪湖、京山、荆门等县市相继成立了专业花鼓剧团,但对花鼓戏潜江人爱的最深。当地流行这样一句俗话,‘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消吃得药。’作为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花鼓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早已深深植入潜江人的心田。”
“曹禺老先生与潜江结缘就是通过我们花鼓戏。”说起这段故事,吴培义十分激动。1984年元月,该剧团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编的荆州花鼓戏登陆北京,在北京连续售票演出13场,场场火爆。持工作票偶然间过来看戏的曹禺先生在看完演出后,不顾74岁的高龄,主动上台与演员交流,并激动的喊出了“我祖籍是潜江的,我是潜江人,我们是老乡。”从此,曹禺先生开始与潜江结缘。
此次演出后,荆州花鼓戏开始在全国火了起来。该院《家庭公案》获文化部特别奖,《原野情仇》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生命童话》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情缘》获楚天文华大奖。《五女拜寿》获省地方艺术节演出金奖。花鼓戏传统经典剧目《秦香莲》被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非遗”保护资助项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分别摘取第14届、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据统计,全院共有30余台(次)和8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励。
花鼓戏巡演走进群众走向世界
从民间发展而来的花鼓戏在走过了200余年的风雨后,如今已走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作为本剧种的典型代表,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唱得响亮、演得辉煌。正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戏剧院,拥有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仅改革开放以来,该院便有《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等10多台精品剧目先后赴省进京、被选调全国赛演,连续夺金摘银、斩获艺术大奖。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吴培义等花鼓戏表演艺术家相继荣获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等各类大奖。
金灿灿的奖杯背后,带头人吴培义功不可没。他二十年如一日、将全部身心投入花鼓戏事业,以出人、出戏为根本,让人才、剧目、剧团并行发展,不仅让花鼓戏唱进中南海,并走出国门传扬海外,也将“潜江市花鼓剧团”这一原来的县级剧团打造成了如今的省级“实验花鼓剧院”。2011年,花鼓剧院又被确定为国有公益性非遗保护传承机构--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
近年来,传统戏剧每每受各种冲击而日益萎缩,最明显、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观众日益稀少。但在潜江记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不少大型赛事、广场系列文艺活动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5月,潜江启动“月月红”广场系列文艺活动,每个月都有人气沸腾的文体表演供群众免费观赏。在潜江,爱看戏的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许多青少年花鼓戏迷自发组织了“花鼓戏后援团”“戏迷帮”,他们定期举办戏迷沙龙,还在各大网络论坛里热烈讨论花鼓戏艺术、发布花鼓戏演出信息等。
花鼓戏的魅力不仅感染了潜江人,也让很多外地人如痴如醉。该院曾多次受邀赴北京、山东、广东、湖南、河南等地演出。2006年首赴德国交流演出,受到国内外友人的热烈欢迎。2013年,参加英国《寰球舞台演出中国》国际艺术研讨会,开展花鼓戏的演出剧目和风格特色交流。最近,还应邀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省文化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嘉陵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展演。
花鼓戏在潜江的明天会更好
群众的爱好只代表了普及,如果没有创新和提高,地方戏的生存状况还是会每况愈下。花鼓戏人开始思考花鼓戏的明天在哪里?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潜江市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支持花鼓戏事业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每年拿出相应经费返聘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等特殊人才;开展送戏下乡,自2006年起,每年列支100万元,补助用于送戏下乡演出。今年6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组织召开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会议后,市委宣传部与市文体旅新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潜江市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的通知》。截止10月底,该市已组织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戏曲专家讲座、戏曲夏令营等活动共52场。
同时,为了加强后备人才的传承和培养。2000年至2005年,潜江市全力支持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与华师大专班合作培养了22名花鼓艺术大学生,并一次性解决22名毕业大学生的编制问题。2006年,市花鼓剧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花鼓戏大专班,定向培养的20余名花鼓戏专业演员全部毕业分配上岗。2010年,以这批“80后”“90后”花鼓戏新秀为主演队伍,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生命童话》被选调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等多项大奖。其中年仅21岁的青年主演丁明安成为“九艺节”年龄最小的获奖演员。
在潜江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加大了花鼓戏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力度,成绩显著。剧院先后培养和引进优秀戏曲艺术人才30余人,除原有的艺术人才外,丁明安、答沙等一批年轻演员已逐渐成长为新时代的花鼓新秀。如今,该剧院拥有演员和编剧等50多人,老中青三代表演艺术演员(家)同堂,人才济济。
剧院的“台柱子”、国家二级演员马红丽,从1985年起一直在剧院工作,师承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安,30年来专职学习花鼓戏。她这样向记者解释自己的选择:“我从小就抱着收音机听花鼓戏了,怎么能不爱呢?。”用马红丽的话来说,花鼓戏已经深入她的骨髓。如今也已是花鼓戏名角的马红丽,每年都要和同伴们下乡演出百余场。在她看来,虽然传统艺术面临冲击,但并非没有未来。“我们荆州花鼓戏要坚持自己本土本乡的原生态艺术特色,用创新和坚守来创造自己的美好明天。”马红丽坚定的说。
《五女拜寿》剧照 资料图
(作者:余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