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达人“路路”
图为:达人“棒棒糖”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艳
一道摆盘精致、看相诱人的菜肴端上来,五六七八个手机对着它“咔嚓”“咔嚓”,然后上传发朋友圈。有讲究一点的,会配上餐具或用筷子拈起一部分“拗”个造型再照,还要用修图软件调整调整……
这一幕,我们司空见惯,也常常这么干。
但你知道吗,有一群爱钻研的人,既能把做好的美食拍得美出天际,让人垂涎欲滴,也能把一片切开的大白菜包菜,一把带露水的芹菜白菜、一筐带泥的土豆胡萝卜,甚至就是一把葱,也拍得意境空灵,摄人心魄。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几位热衷果蔬与美食的摄影达人。
“经年累月对准餐桌,成了我的幸福功课”
44岁的烘焙达人石晶,网名“棒棒糖”,把兴趣变成事业的范本。
8年前,她还是一个朝九晚五的白领,厨艺不错,走上烘焙之路跟很多人的初衷相似:为让孩子和家人吃到健康的、零添加的美味蛋糕和面包。结果,她发现烤箱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烤出来的东西也被亲朋好友“八方点赞”,于是果断辞职,在网上开了一家烘焙微店,又当老板又当烘焙师,如今做得风生水起。
于她而言,用相机记录烘焙全过程,是兴之所至也是工作需要。她几乎天天在自己的QQ空间、博客、微信里晒出自己的西餐以及中餐作品。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记录这些爱着的、努力着的、厌倦着的每一天,经年累月就变成了我的餐桌功课,”外表温婉、声音温柔的石晶笑了,“但没想到,我的配图居然也有了很多粉丝,很多人跟我交流讨论如何拍出一张好照片,哈哈,他们忘了自己作为吃货,本来是来买面包蛋糕的。”
打开她的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一幅幅配图美仑美奂,哪怕就是一桌寻常饭菜,也全然不是常见的“随手拍”。不仅拍得栩栩如生,勾人馋虫,还让人感受到拍摄者的匠心,比如光线的运用,角度的选取,器物的搭配,颜色的对比,等等。
隔着一幅幅照片,一个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扑面而来。所以她说:“面团的柔美触感,打奶油的丰满泡沫,烘烤时空气中弥漫的香气,都让人感受到美食的温暖。特别是面包面团非常柔软又有弹性,在做的过程中都很想去亲吻它……”
除了用心,拍出旁人眼中的好作品还有什么诀窍?
“首先要熟练运用手中器材,练手的时候,可以尝试把每一天可以看得见的视野,无论阴天还是晴天,通过不同时段的光影记录下来。”石晶总结,“好看的照片一定要拍清楚,拍照没有捷径,通常都是多拍。例如我的美食照片在确定了焦点之后,就要在不同的角度里找到合适的光线,找到最能体现食材之美的那一瞬间。”
“让食物呈现出意境,是一种富足和美好”
做道菜都拍照这事,你会,你也懂,你也干,但知道还有一群人买把菜也要拍吗?他们买回来的菜,并不立刻下锅,而是先入镜头。
70后摄影爱好者路路(网名),是一名公务员,喜欢拍摄花卉、静物,从去年开始又把镜头对准了各路食材,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为此特地花钱报了一个美食摄影的网络课程。“术业有专攻,要拍好这一类照片,还是得正儿八经地学习。”她介绍,目前在武汉不乏专门拍摄果蔬美食的爱好者,但相比起“北上广”等地,这个“食尚摄影”圈子尚属小众。
打开她提供的网络课程链接,可见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摄影作品:切好的洋葱圈,静静地躺在沧桑的砧板上,排列出好看的几何图形;一个女孩手执一把葱,葱已然抽苔开花,青绿粗壮,让人看到了田野的蓬勃;一把带着泥土的芹菜,挂在老式秤的称钩上,等待被人带回家……
其中,有一幅作品出自路路——三只还沾着泥土的胡萝卜,依偎在一起,新鲜可见,清香可闻。“这是我的蔬菜专题摄影作业,”她哈哈笑道,“当时跑了好远才找到还带着泥巴的胡萝卜,小心翼翼地拿回来,生怕泥土干了掉了拍不成了……”
拍人物,难在捕捉表情,拍运动场面,胜在速度要快……那是否拍摄静态的瓜果蔬菜等食材要简单得多呢?
“拍美食也很烧脑的!有时一堆图片出来,怎么也达不到想要的意境,就会很烦躁。元宵节过后我拍海鲜,就折腾了好长时间,”路路直摇头,“因为天气转暖了,海鲜买回来之后必须放在冰块上拍,刚开始我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晶莹剔透的感觉。表现虾的新鲜灵动,我也琢磨了好半天。这其中,构思、选材、购买、搭设场景以及拍摄、后期制作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辛苦的,当然最后的成片还算满意。”
她感慨,通过光和影的调和,让食物呈现出最美的意境,让人感觉到丰盛、富足、美好,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收获。
路路也关注有场景有背景的食材。今年大年初一,她一家三口逛老城区,在一个小巷看到一个大嫂带着手套在炸红薯面窝,她就来了一张随手拍。“当时天快黑了,天气也很冷,她还在那里为生活奔忙,觉得不容易。”她说,这种照片能传达更多的东西,比如人文关怀。
“不同食物拍摄时机不一样,要做有心人”
80后阮传菊,知名摄影师,安徽妹子。三年前,她跟身为专栏作者的老公雷虎“按下人生暂停键返乡两年”,回到雷虎家乡赤壁关注农村生活,夫妻档在网上走红。
走南闯北的她涉猎很广,除了寻访、跟拍民间老手艺人,拍摄乡土人情,其作品中有一大类别也是食物:金黄的落叶上有一只竹篓,装着辣椒茄子瓜果等,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一双黝黑皴裂的手,与手心几片青嫩茶叶形成强烈对比;斑驳的阳光照在刚炸好的红薯饼上,诱人食欲……
阮传菊最近的一次食物拍摄,是今年回赤壁过年时拍的一组打豆腐照片。
“回公婆家过春节前,我就在构思拍摄跟过年有关的老手艺的照片,最后选择了打豆腐。”她感慨道,“‘打豆腐过大年’,是农村的传统风俗,但如今自己做豆腐的人家越来越少,会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更少,所以我想记录。”她将镜头对准了雷虎舅舅,在他们家拍摄了一天。磨豆子、煮豆浆、点卤水……整个古法手工制作的过程,以及铁锅、土灶、木柴,让她不停地按下快门,捕捉豆腐出锅时的热气腾腾和洁白嫩滑的质感,以及制作人的表情变化……
谈到拍摄技巧,她又说:“因为厨房只有一扇窗户,光线很暗,而当地人喜欢在厨房熏腊肉,所以厨房又是黑乎乎的,导致整个背景显得有点沉重。但这个不利因素也有好处,就是在借用门外的光线拍摄时,会显得对比感特别强烈。”
她还强调,不同的食物拍摄的时机不一样,有的是刚出锅时最好看,有的是要摆盘后才好看,“这就靠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