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揭秘园博“武汉造” 垃圾场变最美公园引全国50城取经

发布时间:2015-09-22 07:24:16来源:SRC-6806

  本报讯(记者胡俊 陈永权)连续三天,武汉园博园开门试迎客,向上万市民展示园博会历史上敢为人先的“武汉造”。

  这是一座建在100万吨垃圾山上的园博园。“这里曾是武汉最大的垃圾场,搬走它们需要10亿”,武汉园博会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说:“而我们在全球率先使用了‘好氧修复+封场治理’技术,只花了2个亿就解决了问题。”家住银湖御园的孙大新回忆,过去这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长年不敢开窗。而今他家楼下就是占地3万平米的园博会主题公园“杉杉湿地”。推开窗,清新空气扑面,林中鸟叫声声。入园登上荆山之巅,放眼望去,117个展园如同大地的眼睛,星罗棋布在山水之间。荆山下留着一座没拆完的垃圾场原办公楼,红砖墙上“再续前垣”的铭牌,记录着武汉园博建设者的创新之举。

这是一届最亲民的园博会。往届园博会均选址在城郊,环境美,好规划,拆迁难度小。但武汉却大胆地将园博园搬进了居民区,克服重重困难,因地设计。虽然这是历届最不规则、最零碎的园博区,但却绵延数十公里,直接惠及常青花园、古田片、金银湖等50多个小区,让50多万武汉市民下楼就能逛园子。

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园博园。建设者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打造了海绵园区。道路全部采用透水砖,主题场馆设屋顶花园蓄水,沿路建雨水花园收集雨水,整个园区如一个天然的“绿色海绵体”,下雨时饱吸雨水,干旱时“吐”水浇灌花木。据介绍,整个园区不需要一滴自来水,收集的雨水可以自给自足,每年能节省水费150万元。

类似的园博会“武汉造”还有很多,比如建园过程中的废弃物全部重新利用;所有场馆屋顶建有太阳能发电系统;利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园博。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评价,面对垃圾围城、生态割裂、渍水内涝等城市顽疾,“武汉造”园博会可以成为治理中国城市的生态样本。

 从“绿色伤疤”到“都市翡翠”
“武汉造”怎么让 垃圾场变最美公园

记者胡俊 陈永权

三次申办 创新理念取胜

垃圾山上谱写高山流水

昨天,天高云淡,绿树成荫,从园博园北大门顺着曲幽小径,爬到50米高的荆山山顶,涓涓细流,顺势而下,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不少水鸟正在这汪清澈的绿水中嬉戏。

不承想,这个24万平方米的荆山在10年前还是一个“垃圾山”。这个当时武汉最大垃圾填埋中心——金口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2000余吨。因长年垃圾掩埋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水质污染以及异味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2005年被关闭。

3年前,同样的地方,记者沿着泥沙路走进1000米,可以看到垃圾场内有绿色的污水,空气里灰蒙蒙的,散发阵阵腥臭味,垃圾堆放之处,寸草不生。

“再造城市废弃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挑战。”武汉园博会设计部副部长杨念东说,环境污染、生态割裂带来的系列城市病,这里几乎都有了。要是能解决好,可以作为一个武汉生态回归范本。

在垃圾山上建园博,变废为绿!2012年,连续两届申办园博会铩羽而归的武汉第三次申办。最终,9位评审专家全票通过方案,第十届园博会花落武汉。

穿上四层生态衣

垃圾山“变废为宝”

2013年,园博园建设者首次踏上这片垃圾遍布、污水横流的土地时,地下聚集着大量的甲烷沼气,一旦爆炸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只要接近垃圾场的区域,就严令禁止使用明火,即便想躲在车里抽根烟都不行。

市园博会项目建设部部长董冲回忆,这个运行了16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积攒了520万立方米、重约100万吨的垃圾。为解决垃圾围城现象,各方专家先后提出挖、筛、烧等方案,因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均被否决。再三权衡下,最终选择“好氧修复+封场治理”的综合处理技术。即用鼓风机把空气注入垃圾堆体中,让地下的垃圾处于有氧状态,从而将垃圾降解速度缩短到2年。

据介绍,这是全球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采用好氧技术修复垃圾填埋场。降解后的垃圾,专家则采取封场处理,即给垃圾堆套上4层“生态外衣”,像“包饺子”般层层包裹。这4件“衣服”分别是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和植被层,包括土工材料、防渗膜等,地面覆土植树。

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朱蕾介绍,金口垃圾场土壤中的污染物如果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如全部挖掉拖运出去,其成本高达10亿元,而按照此生态修复技术只花了2亿元,3年时间就土壤达标了。

武汉园博园“荆山”脚下,保留着一栋原垃圾场建筑,取名“再续前垣”。记者苗剑 摄

垃圾场变身美丽园林

武汉走在全国前列

相当于5个解放公园面积的园博园是垃圾场“整容”而来,为园博会史上首次。其实,“变废为绿”生态修复模式,武汉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据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介绍,1996年,前身是郭茨口垃圾场的汉水公园建成开园,这是武汉市首个在垃圾场上建起的公园,在全国也是首创。据该公园管理处主任黄建军介绍,“从前人们经过此处,多是捂鼻快速走开,现在这里成了吸引大家驻足游玩的踏青好去处。”还有今年5月1日建成开放的戴家湖公园,就是在煤灰山种树,垃圾场上造景,昔日的一座黑山,今日则还原成一叶绿肺。还有位于永安堂港区的江滩公园,过去也是紫霞观填埋场。如今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沙湖公园,过去也是一座沙湖垃圾填埋场。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欢乐大道旁北洋桥垃圾场已完成封场,规划前景同样是一座公园,首期投入约500万元进行除臭、消毒、土壤薄膜覆盖、撒草籽植绿等。另外,我市正启动江夏区二妃山修复,二妃山填埋场也将变成体育休闲公园。

“垃圾围城”有解了

全国50城来汉取经

园博园把大型垃圾场变成了美丽园林,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城市化进程中棘手的“垃圾围城”问题的解决前景。武汉园博会设计部副部长杨念东说,武汉园博会消除生态割裂的城市病,让曾经的青山绿水重新回归城市。目前,全国有50多个城市来园博园取经,学习这一解决“垃圾围城”的生态治理模式。

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苏霓斌称,园林建设应是城市生活的绿色福利,将人们从拥堵、污染、噪音等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解放出来,让市民享受城市内在的舒适、愉悦,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武汉园博园集中展示了城市文化的积淀,把曾经的“绿色伤疤”建成了如今“都市翡翠”。

“绿不是面积越大越好,城市园林绿地最主要是疏减人居环境密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敏说,武汉湖光山水像一颗颗珍珠密布,但光有珍珠不行,要连成项链。武汉不妨趁此次园博会契机,打通六大生态绿楔,并由点成线、载绿成环,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呼吸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