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民间消防总队 摄影 朱熙勇
摄影 朱熙勇
视界网 张垠摄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易边 摄影记者 朱熙勇)昨日,有读者报料称,位于中山大道长堤街附近的一栋老建筑,将进行整体平移。楚天都市报记者赶到现场看到,在这个由中山大道、多福路、长堤街和自新巷围合的工地中,其他建筑都已拆光,唯独剩下一栋3层红色小楼,楼前的石碑上写着“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楼体地基部分已经被掏空、加固,并顶升出地面1.4米。楼体四周搭满了脚手架,东侧地面上浇筑有6条钢筋混泥土滑道,工人称“现在正在做准备工作,将来楼体要‘坐’在滑道上,往东边平移。”据了解,这将是武汉市文保单位首个建筑平移个例。
百年建筑,见证汉正街商户消防自治
在这一片杂乱的工地中,这栋红色小楼分外显眼。斑驳的墙体,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它曾经的主人是谁?
武汉市文物局文保处相关负责人张颂明告诉记者,民国初年,汉正街商贾云集,汉口工商界为应对汉正街突发火灾,成立了“商团保安联合会”,“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是其下设民间自治组织,消防队员由各商团职员组成,自愿参加。所需救火设备费用,由各地段商户筹集。资料显示,“消防联合会”最多时拥有消防车24辆。解放后,这个民间组织被武汉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2011年,这栋建筑被评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栋建筑植根于许多老武汉人的记忆中。作家董宏猷回忆说,他在汉口药帮大巷守根里长大,从家里步行到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这栋小楼,只需要3分钟。听亲戚说,当年在汉口经商的父亲也曾参与捐建。“上世纪60年代,这栋楼变成了安徽街小学的分部,我就在这里读的小学。后来这里变成了粮店。”
而据张颂明介绍,在挂牌“文保单位”前,这里已经变成了很多人家聚居的民居。随着城市开发需要,这片地块被批给地产商开发,但前提是要对这栋文保建筑进行保护。在进行多种方案论证后,最后有关方面选择了就近平移90余米。
古建筑平移,难度在哪里
建筑物平移,此前在武汉也有过先例,但这一次是针对百年古董建筑,工人们动起手来分外谨慎。负责这次平移施工的是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公司,施工负责人李亮亮介绍,建筑物移位在国内已经做了近20年,在技术上比较成熟,有的是平移,有的是顶升抬高,有的还可以旋转。平移历史文物建筑,最大的难度在于建筑物年代久远,楼体本身十分破旧,必须保证移动的时候不散架,这就要求基础的加固工程要做得更细致。
他介绍,“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是砖木结构,屋架和楼梯都是木质的。在加固时,楼房要搭建满堂脚手架,墙壁内外都要贴上木板、木龙骨,将整个楼房“包裹”成一个整体,楼底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一个“托盘”,托住整个建筑物,平移时的受力点也都在“托盘”上,而不是在楼体建筑上。平移工期需三到四个月,而加固这一基础工作要花费1/3的时间。
此前,2002年,上海市为对“年逾古稀”的上海音乐厅进行保护性迁移,将其向东南方向平移60多米。2012年,武当山将遇真宫整体顶升抬高了15米。
(作者: 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