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校门与营门的距离
——湖北省“青春有约 走进军营”征兵主题宣传活动启示录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军 何武涛
写在前面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栀子花香飘溢菁菁校园之时,参军入伍再度成为莘莘学子热议的话题。
校门与营门之间的距离该如何拉近?5月下旬,由湖北省军区策划组织的征兵主题宣传活动——“青春有约 走进军营”在江城武汉如期展开。不到两天时间,其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了1000万,并跻身军事类话题排行榜前列。活动过后静心思量,几多启示耐人寻味。
活动现场
宣传片中的军营很美,可有些大学生为什么“老不信”?
眼见为实,第一视角最有说服力
程凯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大三学生,从小就渴望有一天能穿上军装。去年,学校组织观看征兵宣传片。炫酷的画面、震撼的场景,令他心潮澎湃。然而,同学之间的闲谈,让他的热情降到了冰点:“去当兵,不就是过两年与世隔绝的苦日子吗!”
此话怎讲?程凯告诉记者,在很多大学生的印象中,“封闭”“枯燥”成了军营生活的标签,当兵就意味着与网络隔绝、与时尚告别,这是多数青年难以割舍的“幸福”。正因为对部队缺乏了解、对军营生活认知不足,不少大学生在“道听途说”中放缓了追梦的脚步。
这些年,部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进军营、普通一兵用上智能手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各地征兵宣传也在积极展示军营充满青春气息的一面,可要改变固有的印象并非易事。
“如今的适龄青年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成长,骨子里有种质疑习惯,不论说什么都是‘老不信’。尤其这几年有些浮夸的军旅题材影视剧,让一些人对部队生活充满疑虑。”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钟建昌认为,如果还停留在过去“我说你听、我说你信”的工作模式,征兵宣传很容易走进一个“死胡同”。不妨换一种宣传思路,多一些第一视角,让他们眼见为实。
基于这种考虑,湖北省征兵办改变往年单纯“走出去”的做法,尝试把预征对象“请进来”,组织青年学子分别到陆、海、空不同军种部队参观体验真实的军营生活。
在驻鄂空降兵某部,一部由该部自编自制的“萌系军营”卡通动漫《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空降兵》,因语言新潮、形式现代、画风清新,吸引不少大学生驻足欣赏。“真新鲜!居然在军营里看到了‘二次元’。没想到部队除了严肃,也有活泼的一面。流行与时尚,在这里一样都不少。”来自湖北经济学院的洪阳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在朋友圈里这般感慨。
在某教导大队,一位预征大学生在参观了“军营网吧”后,用时下流行的“微直播”与朋友来了次互动:“到了部队,就与网络绝缘?你想多了,军营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封闭。”
不到两天时间收获1000多万的阅读量,超高的人气从何而来?
目光朝向哪,阵地就要转到哪
30+24+10+20=?
这道简单的算术题,算出了湖北省征兵办工作人员对创新征兵宣传模式的深层思考。
单从人数上看,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规模并不算大,30、24、10、20分别代表着应邀的预征大学生,以及前来围观的新媒体记者、网络大V和部分高校微博管理员等4种不同类型人员的数量。
起初,有人提出质疑:把网易、腾讯、澎湃等商业媒体和自媒体请进来,在舆论走向的把握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搞不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存在这些顾虑,说到底还是缺乏自信。”省军区领导介绍说,长期以来,一些单位抓征兵宣传工作往往囿于“横幅+展板、传单+讲座”的传统模式,投入不小,传播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此言不虚。以武汉为例,江城拥有高等院校82所,在校大学生达104万,数量居全国前列。每年征兵宣传进校园,一般由征兵办公室的军事机关具体牵头。当前,该市一个人武部平均不到5名现役干部,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高校区域面积大,单纯依靠这种“打游击”宣传模式,能否达到理想传播效果值得商榷。
“青年学生目光朝向哪里,征兵宣传阵地就要转向哪里。”省征兵办副主任周绪铎说,不能应征青年都过河了,我们还在“摸石头”。据了解,该省军区早在设计活动之初,就定下向新媒体拓展的思路,让征兵宣传更接地气。
微博名为“@小明童鞋”的张明,在当地颇有名气,个人微博微信拥有200多万粉丝,去年6月被中央网信办评为“中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作为网络大V的代表,张明全程参加了主题活动。所到之处,他都会用手机传播自己的足迹,引来了不少粉丝围观。“非常荣幸能在军营记录每一个真实瞬间,希望用我的网络影响力,去感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参军报国。”
高校微管、网络名人、商业网站……这些元素融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聚合反应?数据给出答案:不到两天的时间,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并一跃占据军事类话题排行榜第一名,相关话题一度在本校大学生朋友圈中“刷屏”,这种宣传渗透力超过预期。
“征兵宣传不是征兵系统的独角戏,随着驻军部队、党政媒体、商业网站,以及网络大V和朋友圈等多种力量参与,征兵宣传必然迎来新的发展格局。”对此,周绪铎信心满满。
(作者:陈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