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交通运输行业智库成立大会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召开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武汉超大城市的国家责任,对武汉寄予厚望。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如何发挥好交通运输的引领作用,当好“先行官”,让城市交通更加顺畅、便捷,这关系到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千万市民的幸福指数。
近日,武汉交通运输行业智库成立大会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召开。会上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秦顺全等9位交通专家为武汉交通运输行业智库专家,并颁发聘书。
会议现场,多位交通专家作了主题演讲,专家们紧紧结合武汉的城市现状、优势,运用独特视角,对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交通地位、未来应如何发展,建言献策。交通专家还分析了全国交通形势,武汉交通独特区位优势,以及武汉未来交通发展规划设想与建议。
据了解,武汉交通运输行业智库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武汉综合运输发展新要求,充分利用社会各界高层次人才资源,集中各方智慧,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决策咨询研究、服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能力,促进武汉市交通运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组建的以年富力强专家人才为主、服务于武汉市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决策的智囊团。
当日下午,交通专家一行还实地考察了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阳逻港、天河机场交通中心,专家一致对武汉市重点交通项目予以充分肯定。
武汉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决策无小事,它关系到千万武汉市民的日常出行。今后,我市在进行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建设时,都将通过网络、电话、书面、座谈等多种征询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对武汉交通的建议,为交通行业建言献策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为实现交通行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委托、邀请等形式,组织专家深入调查分析,反映真实问题,形成研究报告。在重大政策举措出台实施时,及时邀请专家进行调研、解读,答疑释惑。
此外,召开座谈会和咨询会,完善专家日常建言献策与咨询会议制度,涉及重大发展战略制定、重要项目建设、重要政策出台等重大决策,在形成前开展广泛深入的前期专家咨询、论证工作。
智库9位专家简介:
秦顺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教授、高级规划师
汪鸣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越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主任、教授级高工
陆化普 清华大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毛保华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谭小平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物流所所长、教授高工
周天杰 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教授级高工
张培林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专家观点
秦顺全:瞄准国家中心城市 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秦顺全院士表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与民生行业。近年来,武汉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多重战略机遇,瞄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业发展,武汉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现代物流业快速转型发展、民生交通示范引领作用突显,基本实现跨越发展。
他认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必须具备国家级交通枢纽功能、强大的国际国内辐射能力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以及良好的城市内循环体系四大要素。
秦顺全院士建议,“十三五”期,武汉交通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瞄准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更加突出国际化水平、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城市现代交通体系,全面推进中部国际航运中心、陆运中心、多式联运中心,把武汉打造成为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这既是武汉承担更多国家使命落实和未来发展的期盼,也是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参与国际竞合发展的基石。
一是加快形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功能。积极谋划武汉至多个国家及地区航线,加强空铁联运,推进高铁进机场,加强铁路和航空客运枢纽的高效换乘,形成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大型枢纽综合体。
二是提升武汉新港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凸显长江航运和港口的综合竞争优势。重点要巩固拓展近洋航线、建设和发展保税物流产业以及临港综合保税区,使以阳逻国际港为核心的长江航运中心的功能要更加凸显。
三是推进建设中部国际陆运中心。建设“两纵两横两斜12方向”高铁网,提升“班列国际运输功能,建设中欧班列中部集并中心和境外集散分拨中心。公路方面,加快推进连接周边省市及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网建设。
四是加快推进武汉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实现多式联运一次申报、指运地一次查验,扩大内外贸同船、国际航班国内段运输适用范围,提升运力资源综合效能。
张国华:立足全方位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十个左右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节点。
张国华认为,综合交通枢纽应立足于如何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国家中心功能,引领城市群协同发展,让城市更具宜居性和创新活力。毫无疑问,综合交通枢纽可助力武汉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具体可分多个层面。
首先,国际层面来讲,一个城市的命运由当前最新的交通方式所决定。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地位与机场在世界航空网络中的地位高度正相关。国家中心城市必须依托大型空港才能发挥好其国际交往功能。而国际交通网络是支撑武汉国际化的基础,需要优先发展。
国家层面,交通枢纽地位直接影响经济、文化、消费、创新的辐射力,进而影响武汉在国家的地位。因此,要抓住国家高铁建设机遇,早日开通西武等高铁线路,进一步强化武汉铁路枢纽功能。在高速公路方面,要注重关键节点建设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再到城市群层面,城际轨道网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武汉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滞后,未来能否构建辐射信阳、九江、岳阳的一体化的城际轨道网络,带动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是武汉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
从一个城市本身的层面来说,交通、产业、空间协调与城市运行效率密切相关。一方面,要让客运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相协调,使城市轨道网络与中心体系相协同。另一方面,要让货运枢纽与城市产业园区相协调,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谢雨蓉:发挥综合交通优势 构建多式联运中心
谢雨蓉表示,发展多式联运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运营网络、经营主体、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此外,还需要注重产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从供给角度来说,需要各运输方式形成相互匹配的能力和结构;从需求角度来说,需要产业运行特征与多式联运组织特征相互匹配。
谢雨蓉认为,多式联运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有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多式联运最大的作用是可以使这些功能得以实现,甚至使之强化。具体来说就是对产业的组织作用。第一,依托产业对联运的需求,可以形成产业空间聚集。第二,多式联运具有“干线规模化、支线灵活化”的特点,能够显著扩大产业有效辐射范围。第三,发展多式联运能够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谢雨蓉对武汉发展多式联运提出建议。一方面,要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联运技术装备、优化运输组织衔接、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健全运输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完善交通运输自身系统。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去构建多式联运系统。首先要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去支撑经济的发展;其次要促进多式联运系统与产业体系的相互匹配,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体系建设;再次要围绕多式联运构建一整套标准化运营系统,并向生产与消费两端延伸;最后要依托多式联运规则,构建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增强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
张越:利用区位优势 将武汉建成中部货运航空枢纽
纵观全球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个强大的民航机场作为支撑的,武汉也不应例外。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货运都是一个缓慢增长,而中国快递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并正成为国内航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国内航空快递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从货运比例,还是人均快件。还一个趋势就是中西部地区航空货运枢纽在快速崛起,包括成都、重庆、郑州和武汉,整个中西部地区货运量增速非常迅速,中部主要是郑州,武汉虽然也增长,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增速稍慢。
今后航空货运将进一步加快向综合物流融合发展,快递将成为国内航空货运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中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将加快崛起,对于武汉也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据预测,到2020年货运吞吐量2200万吨,2025年超过3000万吨。因此,高效快捷的航空物流网络是国民经济乃至国防的核心基础能力,专业货运枢纽是这种能力的关键支撑。武汉区位条件比较好,正好处于地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的中心,空中2小时飞行距离能够覆盖重点城市群发展轴。以武汉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半径画圆,可覆盖全国70%的人口总量和90%的经济总量,以2小时为飞行半径,基本可以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所以区位条件好。如何发挥顺丰落户鄂州这个事的效应,把它做成做大,对武汉城市发展,甚至是湖北省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非常大。
针对鄂州货运枢纽,第一就是打造以货运枢纽机场为核心的产业升级引擎,带动空港城产业发展。第二就是依托发达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与武汉的联动融合。
周天杰:抢抓机遇 促成“两纵两横两斜”客运专线构想
周天杰曾担任武汉枢纽总图规划、武汉天兴洲大桥工程、武汉北编组站工程、武广客专武汉工程试验段、武汉货车外绕线、武汉站建设概念设计、武昌站改建等多个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
他说,武汉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菱形构架”核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地理中心,是国内少有的可集“路网性公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部地区枢纽(门户)机场”于一体的国家级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事关国家战略全局,发展多式联运势在必行,综合交通大有可为。
众所周知,我国的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是从武汉起步的,但东西向沪汉蓉快速通道标准不高(大部分区段160-200公里/小时)、斜向路网结构薄弱(西安、青岛、厦门、云桂等方向绕行严重)、枢纽客货运系统拓展空间不足,远远不能适应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难以有效保障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体系支撑功能。
武汉铁路枢纽总图基本架构:形成“两纵两横两斜12方向”放射状高(快)速铁路、“8方向放射线+环线”普通铁路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并规划预留军山长江大桥及货运外环线建设条件。客运系统基本按照“四主(武汉站、汉口站、新汉阳站、武昌站)两辅(光谷站、机场北站)”规划布局。
基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武汉应进一步推动建设西武客专、京九客专武汉联络线等重大项目,争取将沿江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全力确保武西客专武汉直通线(含新汉阳站及白沙洲铁路长江大桥)、京九客专武汉~麻城联络线(含天河机场高铁站)、武九客专武汉直通线等项目落地实施,早日促成武汉“两纵两横两斜12方向”客运专线的宏伟构想。
张培林:建设内陆多式联运中心 武汉应当仁不让
武汉发展多式联运极具优势。首先,从我国综合交通发展方向看,未来客运以轨道交通为主,货运要发挥水运,尤其是内河运输的优势;从武汉区位和交通优势看,武汉市位于我国经济地理中心和国家“五纵五横”运输大通道的中心,是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水运是最大的优势,通过、中转、生成的交通量巨大,具备成为多式联运中心的优势条件。
其次,武汉内陆多式联运中心发展模式。张教授认为要充分发挥长江水运独特的优势和武汉经济、区位和交通的优势开展多式联运,如铁水联运,水水中转(轴辐式运输)。充分利用汽车甩挂运输的公水联运、公铁联运以及通过多式联运与航空运输的联运等多种模式,张教授强调铁水联运这种多式联运模式是关键,要大力推进。
第三,武汉内陆多式联运中心建设举措。一是港口作为经济增长级,要用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思维从城市总体规划高度规划港口的产业布局和物流,突出港口枢纽多式联运中心和完善集疏运体系;二是要培育和支持大型多式联运企业集团发展,包括集铁路运输、水运、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城市配送等一体的多式联运企业,发挥整体效益;三是开展多式联运的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
(作者:连明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