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2月29日电 30年前,地处“九省通衢”武汉东南角的东湖高新区,虽然是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的诞生地,但因离武汉主城区较远,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
现在,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科技型企业占比超八成;平均每天新增专利近44件,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平均每天15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漫步园区,有如回到青春澎湃的大学校园;伴随着一系列创新要素的集聚,被称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每天都在上演着创新创业追梦故事。
从一束光纤开始“发家”,经过30年的创业壮大,光谷目前光电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产业“三足鼎立”,成为观察我国高新产业聚集、创新创业培育的典型样本。
孕育光谷的“发展基因”,藏着哪些奥秘?
光谷产业发展凭什么能做成:“定力”+“魄力”打造“拳头”产业
“中国光谷”,可不是一开始就落在武汉东湖之畔。本世纪初,国内曾出现过多地参与的光谷争夺战。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全球对光纤等光通信产品市场需求激增,产业前景看好。一共有不下10个城市出台过发展光电产业、建设“光谷”的规划。
面对激烈竞争,立足光电主业,既讲“定力”,又打“魄力”,做一个产业就扎实做到底,培育产业“闭环”,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应对之策。
烽火科技与长飞光纤,是武汉光谷建设的“扛旗者”。17年前,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改制组建的烽火科技,侧重于通信设备技术研发。1988年由中外合资成立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体在光纤光缆研发生产。
烽火科技总裁戈俊说,烽火改制成立后,到底是深耕光电通信,还是多元化、跨行业发展,摆在面前的各种诱惑非常多。但若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到过多领域,结果就只能是浅尝辄止,被排挤到价值链的边缘,“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光纤领域资本收益率并不高,比房地产、金融行业要差远了。”在长飞工作25年的副总裁闫长鹍说。尤其是2000年左右,世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光纤行业市场销售腰斩,“但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做好本行”。
不忘初心,专注创新。今年8月,烽火科技宣布,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可供48亿人同时在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上通话的技术。这是烽火科技3年来,连续5次刷新世界纪录。
同样的专注让长飞从完全依赖外方技术设备供应,发展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光纤供应商,唯一同时掌握三大主流预制棒制备工艺的企业,参与制定7项国际标准的全球“领跑者”。
咬定光电产业这个“垛口”冲锋。目前武汉高新区内光电企业数量,从2000年前的480多家,到现在接近2000家;产值也从108亿元猛增至4420亿元。光谷的光纤光缆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激光器等光器件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2%,两项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超过60%。
“光谷”之前冠上“中国”这个响亮的称谓,再无争议。
光电子培育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后,武汉东湖高新区选择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围”,成为光谷再创业、再出发的产业路径选择。
在烽火与长飞代表中国在光通信领域参与全球竞争之时,一家带有传奇色彩的医药企业,在光谷悄然诞生,并奠定了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1988年,武汉大学7名硕士毕业后,放弃分配好的工作,选择下海创业:从公厕收集人体尿液,提炼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原料尿激酶。
“当初一共在武汉市区承包了20多个公厕,每个公厕每月承包费为100元。其中汉口民意路公厕,每天可以收尿12吨。”7名硕士中的领头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的艾路明回忆说。
东挪西凑了2000元注册公司;从印染厂购置上千个用完的染料桶,分批摆在各个公厕;再租个民房买10口土缸,几台废旧机电设备提炼产品……7名下海研究生就这样走上每天骑着三轮车,奔波各个公厕收尿的创业之路。
依靠收尿提取尿激酶,这个曾经的小作坊企业日益壮大。1997年,人福医药成为光谷首家上市公司。现在,人福发展成为每年推出一个临床一类新药上市的知名医疗集团。
人福医药打出牌子后,自2008年以来,光谷先后引进辉瑞、拜耳、华大基因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聚集收入过亿元企业48家,形成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药生产、医药物流的产业体系。当年的一片荒地,成了现在的光谷生物城,汇聚医药企业1000多家,在全国上百个生物产业园区中,综合实力目前位列第二。
在高端制造领域,目前年产百万台智能终端的联想、投产国内首条采用低温多晶硅第六代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华星光电、总投资过千亿打造“中国芯”的国家存储器项目等一批企业,都聚集在光谷,芯片、显示、终端的产业链条已具雏形。
“过去五年,光谷依靠光电子、生物、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企业总产值实现从四千亿元到突破万亿元。”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文彤说,“这背后靠的就是,保持不随波逐流的战略定力,抓住不放弃机遇的战术魄力。”
光谷凭什么吸引人:诚意+环境
10年前,正在美国企业工作的闫大鹏,从来没有想到,他会来武汉,来光谷。
“我在山东出生长大,读书教书都在南京,后来去美国留学,和武汉一直没啥联系。要说有联系,也许就是南京和武汉都是‘火炉’。”他说。
如今,闫大鹏在光谷牵头研制的中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早已问世,两万瓦光纤激光器也已完成装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
说到光谷,好多人都在说光纤。借助光纤来释放激光能量的光纤激光器,属于最新一代激光器,耗电量低,广泛应用在汽车船舶制造、3D打印等领域。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光纤激光器设备全部依赖进口。
作为这项技术的领头人,闫大鹏来光谷的故事得从2006年开始说起。当时正回国在武汉参加“2006年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的他,成了华工科技“相中”合作的“意中人”。华工科技当时不仅是国内激光龙头企业,也是光谷重要的企业孵化器。
“华工科技负责人当时刚从广州出完差,晚上飞到武汉时,我已在北京准备第二天返美;没想到对方马不停蹄连夜从武汉坐飞机,追到北京,我们彻夜长谈,一拍即合。”闫大鹏回忆说。
光谷的“求才若渴”,让闫大鹏决定在光谷大展拳脚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通讯工程专业本科生夏里峰正在收拾大学宿舍,前往深圳开始职场生活。
在大三就参与了PPTV早期创业的夏里峰,在深圳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业梦”。工作三年后,他回到武汉,遇到软件学院毕业的校友黄承松,两人携手创办网络公司。
现在他俩创办的“卷皮网”,主打百元以下平价电商,年成交金额达数十亿元,用户规模已近1亿,还入选中国互联网协会评选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员工从最初的5个人,扩展到上千人。
走进卷皮网办公地,年青充满活力的脸庞,装饰花样百出的工位,彰显这家“独角兽”企业的蓬勃生机。“在光谷,只要有创业火花,就能找到合适的队友,共同追逐创业梦想。”夏里峰说。
闫大鹏与夏里峰,代表着光谷近年来得以迅猛发展的两大关键群体:引进的科研人才和年轻的创业人才。
在这块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校与科研院所云集,分布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武汉邮科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在内的近百所教学科研机构,聚集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是我国第二大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期以来,光谷就像低调蛰伏的草原,但遇到火星,就能形成燎原之势。”东湖高新区原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健群如此描述。
2009年,光谷开始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有针对性实施人才计划。重点围绕光电等5大产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与各类高层次人才。入选者,最高可获得上千万元的无偿资助或股权投资。
光谷推出实施的“青桐计划”为在校或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量身定制,激发出本土人才创新创业潜能,改变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吸引大学生纷纷留在或者回流光谷创业、就业。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让人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
目前,包括闫大鹏在内的4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000多名博士、4万多名硕士,以及上千个夏里峰那样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光谷聚集。无论引进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能在光谷“发光发热”,逐步演化为“引进一个人才、带领一支团队、推动一项产业”的生态圈“磁场”。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介绍,光谷70%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本土培养,36家上市企业中近30家是大学生创办的,“这是光谷最引以为豪的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光谷的支柱。”他说,依靠人才聚集,光谷从“一束光”演变为“一座城”。
光谷制度打造有什么特点:放权松绑+政策“板凳”
一个区域的经济活跃程度,所在地政务服务部门的“人气”,是个重要“参考指数”。
走进光谷政务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企业与个人川流不息。一楼面向个人,产权登记各个柜台人头攒动。二楼面向企业,各部门合署办公,井然有序。
个人和企业,在这儿都可以免费上网、停车,身份证明、办事资料复印也全部免费。在这里,不仅可以“一站”办结所有事项,其他地方附着在政务部门旁的“复印店”也不见踪迹。
“免费复印,目的不仅是帮企业减少那每份5角或1元的复印费。”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说。复印不收费事儿是不大,但意味着原本由办事人承担的费用,变为部门办公运营成本。“这迫使职能部门努力实现无纸化办公,为下一步网上全程办理做好铺垫。”李世涛说。
在这里,专门设立了企业帮办服务区,为不太清楚具体程序的办事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前台服务全部外包给专业公司,符合资质的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招标,按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名正言顺登堂入室。“当然,我这儿还公布黄牛‘黑名单’。”李世涛说。在政务服务机构门前麇集,专门替人跑审批、拿跑腿费的“黄牛”没了市场,也就没了生存空间。
在这里,审批和服务窗口设立的依据不是职能部门的权力,而是企业和个人办理事项,每个窗口实现综合收件,一口受理。工作人员从“各管一摊”,变成“全科医生”,重点考核一次性通过办结率。由此工作人员数量减少30%,但服务效率提高3倍,一次通过率从原来的不到30%,改革后达到90%以上。企业与群众办事平均等待时间,普遍缩短一半以上。
政务服务机制完善,仅是光谷行政体制创新,释放活力中的缩影。有着光谷发展“见证者”之称的王健群说,光谷体制机制创新,既包括放权,也涵盖松绑。
高新区管委会定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被赋予市一级管理审批权限;公务员实施全员聘用,组织部门备案即可引进任用,干部选拔不论身份看能力;继中关村之后,试点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的“新三板”。
去年初,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在管理体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开放合作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规定,为光谷改革创新提供法律支撑。
“作为高新区,很多问题都是之前未曾遇到过的。在传统行政体系中,由于干部不会不懂,政策不清不楚,多数会先搁置。”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道虹说,光谷承担着先行先试的使命,就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形成与生产力相配套的生产关系。
现在,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每周常务会上,“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作为固定议题,每周雷打不动,必须上会。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但长春说,企业反映的问题,就是机制创新、活力增强的突破口与落脚点。
周边高校的科技成果,是光谷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宝藏。纵览光谷的“明星企业”,其起源大多可以追溯到高校老师或学生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然而,高校与科研院所实验室的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始终面临“肠梗阻”。
东湖高新区科创局局长李世庭说,过去职务发明开展技术转让时,报价太高,企业觉得不划算不愿要;报价太低,事后可能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因此大量科研成果发完论文后,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只能“偷偷摸摸地转化”。
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光谷在2012年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团队可自主转化,至少可获转化收益70%。不少探索举措,开创全国之先河。
在国家整体政策出台前,“黄金十条”为众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能转化成果的政策“板凳”。
“‘黄金十条’一下就打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闸门’。”李世庭说,政策出台两年内,光谷就有600多项科研成果顺利完成转化。
2015年初,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团队经过8年攻关,研发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在光谷成功投产。这项职务发明在成果转化时,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出让,收益70%归骆清铭团队。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对比4年前的“黄金十条”,不能不感叹武汉高新区决策人和实践者的勇气和远见。
光谷打造了怎样的文化和价值环境:宽容失败、关系简单
光谷,基础在光,发展在谷。“光”是支柱性产业,而“谷”则是与之契合的文化和价值观。
今年6月份一场国际展会上,天一宏业武汉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1000瓦分布式亮化照明系统”,现场获得一份由承建国际酒店亮化工程商提供的1.5亿元意向订单。
天一宏业公司负责人张进,文化程度为自修大专,此时在照明领域创业已有12年。从零开始的张进,花费六年研制的日光灯集中电源刚问世,就遇上LED取代日光灯的产品更换期。
各种打击接踵而来,张进创业资金花完了,婚姻也走到了尽头。是接受失败的结果,安心去找工作,还是从头再来,继续投身创业?
在高新区场地补贴、税收优惠、资本扶持等政策鼓励下,张进调研发现,此前的研发,虽然产品落后,但技术路线也适合LED行业。他选择咬牙继续,随后拿到300万元天使投资资金,并成功实现技术突破:有效延长LED灯的使用寿命两倍以上。
“在光谷,创业失败并不可耻,而是为下次成功铺路。一系列扶持、兜底政策,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张进说。
对创业失败者,最长给予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补贴已缴纳的社保费用50%;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贷款本金损失的30%给予风险补偿;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创业者们渡过难关、东山再起。
“失败之后,再创新创业,成功率更高。”胡立山说,光谷倡导把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创新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核心就是要营造出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宽容失败之外,关系简单则是光谷文化的另一内核表达。
“在光谷,不用刻意维护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斗鱼网络公司副总裁袁刚说,很多事找政府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就能办成,这种简单行事的氛围与环境,让企业能够节省各种协调关系的精力与时间。
创业者找政府办企业注册地变更,原本应找工商局的找到了发改局,接电话的没有一推了之,而是主动承担审批事项照办不误;有个企业员工清晨在光谷园区跑步健身,发现路边倒了棵树,拍个照传朋友圈,跑回来时倒树已被清理……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光谷上演。
追求简单,有其背后动因。光谷公务员队伍数量仅为相邻城区的五分之一;而高新企业数量占武汉市超过一半,上市公司数量占比超三分之二,新注册企业占全市的五分之一。
有限的管理人手与庞大的服务需求,让光谷日常运转保持扁平化、简单化管理方式。除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外,政府部门选择将其余领域全按市场化操作,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
“光谷真正做到将企业当成合作伙伴,而非管理对象。”现已是控股4家上市公司的当代集团董事长艾路明说,从成立至今,光谷伴随着各类大小企业,一起在创业。这种能够平等对视、共同成长的心态与做法传承下来,让政企之间都能简单相处。
宽容、简单的创新创业环境,让光谷一直处于高速发展快车道。过去五年来,企业总收入保持年均25%以上增幅的光谷,成为中部地区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
承担着先行先试“试验田”使命的光谷,眼下已成为产业、政策、文化的“输出地”。总结光谷鼓励创业举措,武汉正在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建设聚集优质创新创业要素的双创平台,计划三年内建设10个“创谷”。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在光谷成效初显后,被吸收扩展为湖北省鼓励创新的“科技十条”。湖北省内多个地市,已与光谷联手建起近30个“园外园”,借鉴与承接光谷的产业、技术、人才与制度。
“聚全球资源,做世界光谷。”武汉市市长万勇说,今日光谷,正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肩负“中国创造”战略使命,朝着“世界光谷”目标迈进。(执笔记者:钱彤、周甲禄、李劲峰,参与记者:陈俊、廖君)
(作者:周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