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楚才杯特等奖获得者与“小作家”妈妈们相约“知音号”。记者安立 摄
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 安立)5月14日母亲节,当晚多位楚才杯特等奖获得者与“小作家”妈妈们相约“知音号”,并在游轮四层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内共同分享“育才经验”。
2017第33届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共七万多份参赛作品,最终产生17名特等奖,包括6名小学生、2名初中生、4名高中生和5名大学生选手。
“朋友圈玩久了,老爸发现各种‘目的’开始浮出水面:有让老爸帮忙转发、投票的,有请老爸参与众筹的,有找老爸免费推销的,还有的甚至通过‘朋友圈’收集老爸的客户资料,然后‘挖墙角’……老爸终于明白:真正的朋友,并不在速成的‘圈子’里。”
崇仁汉滨小学三年级小学生罗启泽今年是第一次参加楚才杯,凭借《不靠谱的“朋友圈”》一文拿下楚才杯特等奖。“老师平时一直提醒他,写作文时要注意选材,要新颖些,所以他选择了写爸爸的的朋友圈。”当晚在城市记忆博物馆分享交流时,妈妈郑晓云透露,小启泽获奖得益于班主任平时“抓得比较严”,成立了一个作文交流群,老师会对孩子们的作文及时点评,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家里我们也尽量多给他看一点书,多去图书馆,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楚才杯特等奖获得者与妈妈们畅游“知音号”。通讯员供图
折射汉口历史的家庭影像、记录卖国21条的老书、外国老船长的汉口航行相册、见证父母爱情的老照片……作为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的重要配套,在“知音号”游艇四层占地200余平方米的江景咖啡馆——城市记忆博物馆,收纳的老物件主要集中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涵盖老武汉人的衣食住行,以及诸多尘封近百年的老记忆。
“我觉得,现在的武汉人确实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文化记忆所在,需要这种属于自己城市 的文化烙印,将大家凝聚起来。”湖北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大二学生吴思琪和今年是第14次参赛楚才杯,和小启泽一样,也是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参赛,第一次获奖。他告诉湖北日报网记者,在“知音号”除了能遇见“自己的知音”,也是外地人了解武汉的一个窗口,一个途径,更能让武汉本地人“遇见历史,了解过去”。
“小作家”妈妈们在知音号“城市记忆”博物馆分享育才宝典。通讯员供图
崇仁第二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吴河洛今年是第四次参赛楚才杯,此次凭借细腻描写班上同学们关于青春痘的故事《雨还在下》获得特等奖。“多观察,多读书,需要逐字逐句去斟酌。”她告诉记者,写作文是一个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感受的过程,写好作文的诀窍在于“能把自己的意思完美无缺的表达出来,每个字都要斟酌,经得起推敲”。
吴河洛的妈妈柯梅英介绍,孩子受到爸爸的影响,从小喜欢看书,平时周末去书店、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孩子要写好作文要善于观察,注意生活细节,并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下来,还要反复推敲。”柯梅英称,知音号“城市记忆”博物馆中这些反映城市变迁、经济发展、传统习俗、民间技艺、日常生活的藏品,全部是汉口开埠至建国初期的珍贵的“文化印记”,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武汉社会景象,也是自己和孩子了解武汉历史,延续这个城市历史脉络,近距离观察老武汉百姓生活的珍贵“城市记忆”。
(作者: 编辑:罗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