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37朵“梅花”盛放“戏码头” 戏曲艺术节今年“不一样”

发布时间:2018-05-14 07:29:16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黄丽娟 有着深厚戏曲文化底蕴的大武汉,历来是全国闻名的“戏码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局承办,武汉市演出公司与武汉剧院全程运营的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自2013年开始经过六年运营,戏曲演出和社会公益普及活动日益繁荣,在广大的戏迷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已经成为武汉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从3月启幕的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往届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中为江城戏迷们带来了京剧《勘玉钏》、汉剧《状元媒》、楚剧《乡里乡亲》、昆曲《长生殿》全本、京剧《七侠五义》等20部剧目34场精彩的演出,让4万余名戏迷过足了戏瘾。同时,戏曲艺术节的线下互动活动也再度升级,“戏曲少年”“大师讲坛”“戏曲进地铁”“百姓大戏台”“汤湖分会场”等13场丰富的公益活动,向更多市民传达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从左至右:武汉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刘思秀出演《勘玉钏》、陈芳芳出演《桃花村》、方佳欢出演《虹桥赠珠》、宋雯婷出演《辕门斩子》 通讯员小宽 摄

“不一样”的开幕式 让戏迷念念不忘

热热闹闹的戏曲艺术节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但不少戏迷回想起来,依旧对开幕式津津乐道。

3月9日,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在武汉剧院开幕。当天下午,夏青玲、王荔、凌珂、沈昳丽、周雪峰、张琳、欧凯明、王少华、汪育殊、施洁净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次第走过红地毯,享受着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戏迷们的瞩目和欢呼、掌声。国家一级演员、武汉楚剧院当家花旦夏青玲激动地说:“红地毯两边有熟悉的戏迷,还有参加‘戏曲进校园’时教过的孩子,他们的掌声和欢呼声,让我感觉跟在舞台上一样瞩目。我想演员都需要这样被尊重的感觉。”来自河南郑州市豫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评价,戏曲艺术节邀请戏曲演员走红地毯,“‘秀’的不仅是戏曲名角儿的风采,也是对古老戏曲文化的一种时尚演绎,更是一种‘文化自信’‘艺术自信’的体现与张扬!”

当晚的开幕式晚会,以“梅花荟聚戏码头”为主题,23朵“梅花”联袂为戏迷们带来京剧、徽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秦腔、豫剧、粤剧、河北梆子、闽剧、淮剧、眉户戏、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楚剧等10余个剧种的精彩演出,为江城的戏迷朋友们献上一场戏曲的饕餮盛宴。来自武汉市长春街小学、育才小学、八十一中学和七一中学的孩子也登上舞台,带来京剧《卖水》、汉剧《穆柯寨》、楚剧《推车赶会》和豫剧《花木兰》,不仅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武汉“戏曲进校园”活动取得的优异成果,也显示出戏曲艺术在武汉这座“戏码头”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蓬勃生机。

“不一样”的经典 戏迷们拖着行李来赶场

从3月9日至5月12日,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为戏迷们带来京剧、昆曲、黄梅戏、越剧、评弹以及本土的汉剧、楚剧等17个剧种的20部剧目共34场演出,其中戏迷们最爱的传统经典比例接近九成,演出阵容更是名团、名家荟萃。这些名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又在戏曲艺术节上呈现了全新的面貌。

昆曲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十五贯》,曾于1956年进京演出时引起极大轰动,使得一度濒临湮没的昆曲重新焕发生机,被周恩来总理评点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此次戏曲艺术节上,由年过七旬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大班”老艺术家计镇华领衔,率领来自上海昆剧团、浙江省昆剧院和苏州昆曲院三个团队的谭笑、侯哲等青年演员接力完成演出,意义非凡。上海昆剧团演出的全本《长生殿》在戏曲艺术节期间连演四天,总时长超过10小时。四本的演员阵容从70多岁的蔡正仁和张静娴,中生代的黎安、吴双、沈昳丽,到“90后”卫立和蒋珂,集结了昆曲“三代五班”的骨干力量,精彩的演出和强大的阵容不仅吸引了武汉戏迷,更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地的戏迷远道而来,剧场里戏迷们拖着行李箱的身影屡见不鲜。

戏曲艺术节期间,国家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和天津青年京剧团等京、津、沪三地京剧名团首次集体在汉亮相,为江城戏迷带来的《杨门女将》《三岔口》《游龙戏凤》《战马超》《遇后龙袍》《秦香莲》和《七侠五义》等众多经典戏码。其中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海派连台本戏《七侠五义》曾于60年前风靡上海滩,此次来汉亮相的重排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精炼改编,演出紧凑明快,人物行为脉络更清晰鲜明。武汉观众冒着大风降温的恶劣天气走进剧场,在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被紧凑的节奏、曲折的情节、文武兼备的表演和大片一样的机关布景所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与历届戏曲艺术节相比,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无疑显得更加“重量级”。演出阵容中,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就达到37位,创下了江城演出史的纪录。

“不一样”的舞台 京汉楚新秀大放异彩

“‘小姑娘’果然不负众望,甫一亮相即夺观众眼球,把一个俏丽活泼、聪慧又仗义的人物表演得十分出色,嗲,脆,美跃然舞台,那一段段的念白,京腔韵味十足又调皮风趣,甚至在公堂审案重地都是如入菜园之门,一连串的似懂非懂,有如童言无忌的快人快语令人忍俊不禁。”这是武汉戏迷郑重在观看了武汉京剧院演出的《勘玉钏》后写的剧评,被他亲切地称为“小姑娘”的,是在剧中扮演“韩玉姐”的武汉京剧院青年花旦演员刘思秀。

作为第六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上本土剧目的重头戏,武汉京剧院从4月29日到5月1日晚连演三天大戏,陈芳芳、方佳欢、宋雯婷、刘璐、刘思秀等一批青年演员集体亮相,演出《虹桥赠珠》《桃花村》《辕门斩子》《勘玉钏》《铁弓缘》等剧目,得到江城戏迷们的一致认可。不少戏迷们表示,“这样演下去,我们看到了武汉京剧的希望和未来!”

经过六年的积累,戏曲艺术节不仅为江城戏迷们带来无数好戏,更成为本土院团展示风采和培育新人的平台,京剧、汉剧、楚剧创作的全新剧目,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都在戏曲艺术节上集中亮相,接受江城戏迷们的检阅。

本届戏曲艺术节上,武汉汉剧院再现两出经典《状元媒》《二度梅》,武汉楚剧院创作排演的现实题材原创剧目《乡里乡亲》作为闭幕式剧目压轴亮相,担任主演的余维刚、邓雅倩等一批“80后”、“90后”演员,在舞台上不仅演绎了当代农民返乡、创业、致富的人生故事,也通过地道的唱腔、洋溢着农村风貌的舞美,向观众们展现了一幅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画卷。

“不一样”的交流 让年轻人爱上戏曲

历届戏曲艺术节,剧场之外的互动活动都非常丰富。本届戏曲艺术节期间,武汉剧院制定了“戏曲推广普及活动计划书”,通过推出“戏曲少年”“大师讲坛”“戏曲进地铁”“百姓大戏台”“汤湖分会场”等公益活动,有效提升和扩大了戏曲艺术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多青年演员和年轻戏迷加入进来,使得本届戏曲艺术节的内容更加饱满和丰富。

“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的戏曲演员,分别走进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和大学生们面对面。3月15日的首站活动中,上海昆剧团的黎安、罗晨雪两位演员走进湖北大学,为学子们带来《长生殿》的主题讲座,从昆曲常识讲到从艺经历,令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百姓大戏台”活动则走进汉街、汉口里和吉庆街,分别上演京剧、楚剧和汉剧专场,让普通市民和戏曲“亲密接触”。在汉街,好奇的路人和游客齐聚“汉街大戏台”,和汉剧来了一次“亲密接触”。3岁的李可遇小朋友看完《天女散花》后,拉着妈妈追着演员合影,“太美了!”李可遇妈妈说,逛街逛到这里就停下来了,“现在很难在街头看到传统戏曲文化的表演,孩子看得很认真,觉得非常有意思,以后我也要多带孩子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国粹。”

“戏曲少年”系列活动邀请天津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上海评弹团的专业戏曲演员,为小朋友们带来戏曲启蒙课。小朋友们在演员们的指导下,认识了京胡、琵琶,画起了脸谱,玩得不亦乐乎。薛女士是第一次带女儿来参加戏曲活动,“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现在小孩子接触游戏、网络这些方面比较频繁,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去。我觉得带孩子来参加戏曲方面的活动,让他增进对传统国粹的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

“戏曲进地铁”则在地铁文化角连开两场“戏曲主题趴”,唱起了越剧和汉剧,被地铁族赞为“免费的百姓剧院”。4月18日,由越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武汉知音越剧社,在洪山广场地铁文化角为来往市民带来了一场小型的越剧专场演出。随着晚高峰的到来,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纷纷被舞台吸引,现场围观的“90后”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