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城镇化建设的荆楚实践之四:镇村一体的黄州经验

发布时间:2013-05-17 05:19:37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春保 通讯员郭薇 童敏

  城镇化提速,人口、产业、公共资源加速向城镇集聚。

  如何避免因此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现象?黄冈市黄州区的经验是镇村共融,一体发展。

  镇村一体化布局

  14日,记者来到黄州陈策楼镇王福湾村。

  风貌一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配套的公共设施……王福湾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军指着眼前的范家塆新村示范点说,“这个示范点已纳入镇区规划。”

  他介绍,王福湾村8个村民小组,已有两个进入陈策楼镇区规划。目前,通过迁村腾地已建成一个中心村,集居村民80户,占总人口的20%。

  “这里将发展为城镇的一条街道、一个社区。”镇党委书记彭武亚说。

  在黄冈“十二五”城镇规划中,陈策楼是28个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中心镇建设涉及8项工程,包括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一平方公里、一条高标准示范街、一个休闲娱乐场所、一个文明示范住宅小区、一个规模适度的自来水厂、一批街头绿化景点、一个集贸市场、一座交通客运站。

  陈策楼在规划中心镇建设蓝图时,将周边的陈策楼、汪家学、王家店、王福湾等村的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进入镇区建设规划。

  在编制中心镇建设规划的同时,陈策楼编制了乡村建设规划。其重点是突出乡村基础设施与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的融合对接。

  就这样,村的发展与镇的建设拧在了一根绳子上。

  镇村产业联动发展

  武昌彭刘杨路有家古筝专卖店,其古筝都来自陈策楼镇王福湾村。

  范学军介绍,村里有70多人在扬州制作古筝、古琴。扶持这些人返乡创业,村里办起两家古筝厂。

  激励各村发展实体经济,陈策楼镇对平整土地兴办工业项目的村进行财政补贴,对引进工业项目的予以重奖。彭武亚表示,陈策楼的目标是建立起镇村产业体系,支撑城镇化发展。

  陈策楼镇紧邻巴河,有丰富的黄砂、铁砂矿资源,有2万多亩优质稻。巴河沿线5个村,依托铁砂资源办起8家球磨厂,依托黄砂资源办起3家砖厂;依托本镇及浠水、团风、罗田的粮食生产,3个村办起6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粮食30多万吨,产值达到1亿元。

  如今,陈策楼镇26个村有25个村有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

  镇村公共资源均等化

  年初,一个47户人家的自然塆联名向王福湾村委会申请腾地迁村,进入统一规划集居点。

  理由很简单,在集居点可享受到与城镇一样的公共服务。

  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陈策楼镇以中心镇、中心村、中心社区、集居点为节点,统筹镇村公共资源配置。

  “公共服务向下延伸,让农民分享城镇化成果。”彭武亚这样总结党委的城镇化思路。

  以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例。去年,陈策楼镇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镇聚星中小学改造扩建;今年又投资500万元,建设集镇公立幼儿园。与此同时,他们着手恢复王家岗、古楼园等教学点;在程德岗小学投资350万元创建省级“乡村美丽学校”。

  在黄州区委书记余友斌看来,城镇化的要义,在于借助城镇这个平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去年,黄州启动农村“十里文化圈”和“十分钟健身圈”建设,如今,黄州62个村全部建起篮球场地,配套了体育器材,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70%以上;51个社区建起67个体育健身场、21个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记者手记

  “空心村”不应是城镇化的副产品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坊间流传的顺口溜,刻画出“空心村”的凋敝。

  城镇化加速,青壮劳力不断“外流”。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

  有人说,伴随城镇要素吸附能力的攀升,“空心村”现象在所难免。

  问题是,“空心村”的大量存在势必造成新的城乡二元对立。这显然与我们新型城镇化的主旨相悖。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黄州探索给我们两点启示:优化镇村空间布局、产业配置,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推进镇村经济一体化,为农民就地转移打造平台,缓解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