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吴文娟 通讯员 熊义柏 许海涛
竞进提质,奋力作为。展阅湖北“三农”2013年答卷,亮点纷呈——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农产品加工业跨入万亿元俱乐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农村改革乘风破浪……
回望2013,走来并不轻松,经济增长放缓、高温干旱肆虐、畜禽市场异常波动、进口稻米冲击加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三农”发展抵住重重压力,踏出串串精彩足迹,为全省经济“竞进提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背后,凝聚着省委、省政府及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
用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部署工作,用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凝聚共识,用统筹谋划的思路形成合力,用打造载体的办法推进落实,用改革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保持“三农”工作组织领导高层次、政策支持重倾斜、工作部署大气魄、督办落实强力度,形成了全省各地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三农”发展新格局。
农业生产创佳绩
【画面】
盘算2013年种粮成绩,监利县兴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夏卫华给自己打了80分。“合作社流转了2529亩田,其中1675亩种早稻,亩产1150斤,比上年增产75斤,854亩种中稻,每亩单产1300斤,比去年增产96斤,一共打了496.27万斤粮食。”
夏卫华今年准备再流转1000亩,扩大地盘,打更多粮。
像兴华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监利有496家。全县发展合作组织,扶持新型主体,让农企联姻、农户抱团。2013年,该县粮食总产达29.5亿斤,比2012年增加2.3亿斤,总产居全省第一。
【背景】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对湖北寄予期望。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强调,我们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年初1号文件明确粮食增产任务目标,并将粮食生产纳入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范畴。
惠农促粮政策真金白银——粮食直补7.07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0.46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10.66亿元、省政府新增6000万元支持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设、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支持粮食高产创建、1亿元粮食大省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粮食生产……
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荆楚沃野,不断激发农民种粮热情。
【数说】
粮食总产500.26亿斤,实现“十连增”,时隔16年后再次登上500亿斤台阶。
油菜籽总产、淡水产品产量、万头猪场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蔬菜、水果、茶叶产量稳定增长,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达到99.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现代农业素质逐步提高,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61%,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万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4.3万多个。后续发展活力充足。
农民增收“十连快”
【画面】
这几天,长阳县资丘镇五房岭村村民田维福,在家门口卖了四头肉猪,收入7000多元。
村里利用杂粮丰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猪,并以合作社为龙头,提供技术培训、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等服务,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管理。2013年,全村所有农户都养起了生猪。“去年出栏生猪13000余头,户均达到3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村党总支书记田维民颇感欣慰。
【背景】
年初,省委1号文件就提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并做出具体部署——
粮食多建“吨粮田”,特色经济作物多建“万元田”,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加大省级财政支农投入,严格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强化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权利。
顶层设计上,既有政策护航,又有真金投入,为农民增收撑起“保护伞”。
【数说】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66.95元,同比增加1015.24元,增长12.93%,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农民收入与全国的差距由2006年的168元缩小到目前的29元。
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推手。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648.20元,同比增加458.4元,增长14.4%,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45.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人数连续两年超过省外,远赴外地谋生向“家门口”就业转变。
改革创新扩大了农民增收渠道。集体股份经营分红、农地经营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上一年度相比,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从65.9元提高到84.13元,增长27.7%,是农民收入四项来源中增幅最高的。
农产品加工逾“万亿”
【画面】
在仙桃,每天有348家食品加工企业同时发力,为鱼米之乡构筑“美食版图”。
一组数据佐证:旺旺落户仙桃12年,一厂变八厂,年利税由50万元增长到1.1亿元;真巧食品前年投产,3年来税收连年翻番;中粮集团落子仙桃、布局湖北,兴建30万吨粮食深加工项目……“舌尖上的产业”还在不断被搅活。
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目前,该市90%的水稻棉花、80%的家禽蛋品、60%的水产鱼类均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20万农村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背景】
2009年,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提出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过100亿元的县市,一批农产品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省领导要求,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
省财政每年拿出财政调度资金,大力支持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省级调度资金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30亿元。
【数说】
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营业务收入五年迈出五大步,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6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2013年突破万亿元,预计达到10600亿元,全国排名从2009年的第10位升至第6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预计达2.2∶1。
食品工业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大产业地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57家,其中百亿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8家;首期10条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成效明显,增强了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稻花香、采花毛尖、土老憨食品、洪森粮油……一批带着土地芳香的农字号“品牌方阵”,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俏销全国大市场。64 个农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量的32%。
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
【画面】
阡陌纵横间,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青山绿水中,万亩橘园迎风摇曳。漫步宜昌市夷陵区,一幅山乡巨变的美丽画卷,因统筹城乡发展,徐徐铺展开来。
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说,坚持全域规划,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工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五位一体”,走出了一条具有夷陵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背景】
我省对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通过仙洪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7个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8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大别山武陵山“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荆门“中国农谷”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等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3年7月,我省又推出“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
【数说】
全省8个层面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涵盖了60%的乡镇,正在实现“五至七年大变化”的目标。
新启动的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起步良好。
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新亮点,习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对鄂州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给予了肯定。
农村改革乘风破浪
【画面】
拥有土地资产,却无法获得贷款扩大生产,曾一度是武汉恒丰水产专业合作社最头疼的事。理事长谢保国回忆说,2011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市所有银行,希望能够用一万多亩鱼塘水域抵押贷款,可银行答复都是“鱼塘水域无法抵押,不能贷款”。
谢保国偶然得知,武汉市正在对农村资产进行确权,鱼塘等资产确权录入登记后,即可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谢保国立即将鱼塘水域经营权在武汉农交所登记,随后就从武汉农商行获得50万元贷款,扩大再生产。当年,社员每户就增收3万元。2013年又贷款80万元,增加鱼苗投放后,每户增收5万元。
【背景】
为唤醒农民产权意识,2009年,武汉市成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抵押融资等配套服务。
武汉农交所成立5年来,累计交易农村产权1631宗,交易额97.6亿元;涉及农地96.3万亩,惠及16万农户;配套融资11.4亿元,交易品种、交易规模、配套服务项目、抵押融资额度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仅2013年就组织交易387宗,交易金额22亿元。
【数说】
产权改革亮点突出。武汉、鄂州产权改革深入实施。习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期间,对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探索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其成果被吸纳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向全国推广。
林权改革不断深化,确权率、发证率居中部六省首位、全国前列,累计流转林权1300多万亩、流转金额32.7亿元。
农村金融改革有新突破,全省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42家、农村合作银行6家、县(市) 统一法人社29家。
工作方式不断创新
【画面】
今年春节,在外打工的应城市陈河镇谷杨村村民黄华雄,本想买辆车回家过年,又担心村里的泥巴路不好走,临付款前放弃了。可是一回到家,黄华雄就后悔了:短短三年时间,记忆中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上看不到垃圾,沟里见不到污水。“村里能搞得这么漂亮,要归功于‘三万’活动”,这是黄华雄与乡亲交流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瞧着村里不输城里,黄华雄萌生了留下来做点生意的想法,但因久不在家,对家乡的投资行情不了解。正当他发愁时,驻村的“三万”工作队员上门了,帮他分析市场行情,讲解惠农强农政策,黄华雄拧紧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背景】
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每年省、市、县、乡十几万名干部,走进全省2.6万多个村,察民情,办实事,把脚印印在田间地头,印在千家万户的堂屋中。
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一年一个主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惠及农民群众。
时至今日,连续开展的“三万”活动,已成为我省“三农”工作、群众工作、党建工作的靓丽品牌,中央充分肯定,社会广泛关注,广大农民群众交口称赞。
【数说】
我省不断创新三农工作领导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机制,推动“三农”发展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建立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8个层面的试验区,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之策;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打造农业强省的战略产业;着力构建“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产业链,推动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立10个省级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点,分头探索农村改革创新之路;开展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搭载“四化同步”发展平台;建立多种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联系会议制度,凝聚三农工作合力。
持续开展的“三万”活动,整治扩建塘堰21.07万口,清理沟渠7.32万公里,新建垃圾池47.06万个、整修村庄道路5.20万公里,改建农村危房21.07万栋。
站在新起点上,展望201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农业大省又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期待再书“三农”发展新辉煌!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