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部分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拿什么顶住下行压力?新常态带来了新难度、新挑战,靠什么集聚动能,实现新的“弯道超越”?“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经济形势越是严峻复杂,我们越是要咬定发展不放松,坚持竞进提质不动摇。
狠抓投资和项目建设。三驾马车中,外需难以提升、消费是个慢变量,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投资。如果投资稳不住,经济运行就很难保持在合理区间。我省投资总量只有沿海发达省份的40%左右,投资不足、“底盘”尚小是湖北发展的明显短板。在稳增长这个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下,投资和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和主战场。要坚持“策划项目抓前期,成熟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推进,竣工项目抓管理”,力争294个省级重点项目6月底前开工率达80%以上。要把争取国家项目、抓好招商引资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机遇、一项紧迫任务。湖北交通、科教、自然生态等比较优势突出,现在正站在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前沿,正在形成大量新的投资机遇和投资需求,当下正是乘“中三角”之势而上,精准对接、多管齐下推进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大好时机。不等不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执行力,狠抓重点项目推进、狠抓国家项目争取、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使投资早落地、快见效。
狠抓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财富之源。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保就业、保民生、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中央日前出台的“降准”等“稳促调惠”系列政策措施,正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增长。我们常说“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就是要把实体经济摆在第一位,确保实体产业优先发展。当下我省工业形势较为严峻,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市场开拓不易。我们尤其要在这样的重要关口期,着力稳定工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千方百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结构性用工难等问题,让实体经济这个肌体保持长久活力,为经济行稳致远筑就坚实基础。
狠抓新增长点的发现和培育。城乡消费正在由模仿型、排浪型消费升级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中国制造2025”正在突出创新驱动,“互联网+”正在催生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新常态下,发展转型、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动向、新趋势,正在成为一个个发展的“风口”,敏锐发现、积极培育,实体经济才会“飞起来”。我们要紧密对接国家“六大消费工程”,尽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紧密对接“七大投资工程包”,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谋划实施“互联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等专项行动;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规划落地落实。抓住新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就能抢占先机、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狠抓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是本、是源、是首,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基。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口粮问题,也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丰的“五最”产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清醒认识新常态下我省“三农”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抓好夏收作物和春耕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狠抓改革攻坚。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89项,点燃了大众创业的蓬勃热情;“科技十条”的推出,激发了创新转化的动力。经济增长越是“换挡降速”,改革越要“快马加鞭”。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各项改革事项,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全省行政审批前置管理办法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性意见。加快完成省直单位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合理确定改革时序,加快启动一批标志性、关联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改革事项,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7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先行试点力度,引领全省经济迎难而上,竞进前行。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