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4年12月20日,由老牌军工企业武船集团在汉打造的深水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691”船完成海试。2015年9月,该船交付中海油田服务公司,成为南海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主要配套船舶。
图为:图中这种防空武器配属的光电跟踪瞄准设备,由武汉光谷一家民营企业研制。
图为:2015年6月 28日,由军工企业牵头组建的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在光谷开工建设。图为研究院平面图。
图为:2015年6月9日,上千监利百姓为出色完成“东方之星”救援任务的某舟桥旅部队送行。
湖北日报讯 我省是军史、军工、拥军“三军”大省。作为军工大省,我省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用电子等“六大”行业齐全。同时,我省工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突出,高新技术及产业比较集中,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加快推进,我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遇难得,潜力巨大,大有可为。
省委书记李鸿忠2011年就提出:“要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走军民一体化、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军民融合在我省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军转民”
汉产地铁“心脏”打破国外垄断
上月28日,武汉地铁3号线通车运营。乘客们可能不知道,牵引这条地铁安全前行的“心脏”——供电系统,可是地道的“武汉造”,也是首次实现全线“中国造”。
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源于军工,由武汉地铁集团联合在汉央企中船重工712所共同研发。
此前,该技术只有瑞士、英国等少数国家掌握。2009年,中船重工712所启动研发,次年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标,成功中标。
和许多军工企业因军品任务不多被动转型不同,中船重工712所投身民品属主动融合。近年来,该所在确保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瞄准军民融合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军品为本,民品兴业,科技产业强所”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
712所的核心业务是舰船电力推进和船舶化学电源。由电力推进技术拓展,该所成功研发了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机车用直流开关电器,已在高铁、地铁上应用;从化学电源技术出发,该所从为保温瓶、镜子、烟花企业提供原材料做起,形成了产值过10亿的银系列产业。
【链接】
将军用先进技术和优势资源转化为民用,实现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的融合互动发展。这个案例,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军民融合发展涉及军地、军民,我省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开展改革探索。2014年,省委成立22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领导小组是其中之一。组长由省委常委担任,省国防科工办作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省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专项改革牵头单位,认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张忠凯介绍,5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征集省内优势技术与产品,建立军民结合项目库,发布《湖北省优势民企参军推荐名录》、《需求信息汇编》,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军民供需信息互通对接,有力地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民参军”
民企研发团队提升战机对抗能力
几年前,武汉光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得知我军某部正研制某重大防空系统,但受人才和技术限制,科研遇到巨大难题。
一边是强烈的国防军事需求,一边是“民参军”的高门槛,怎么办?面对两难抉择,该公司在国家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组织团队搞研发。
第一次承担军品项目的总体设计研制,时间紧、任务重,该团队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在2011年成功完成了系统的研制和定型,现已批量装备军队,有效提高了战机在实战中的生存能力和空域对抗能力。公司在红外探测军品研发领域一时声名鹊起,赚回了“金字招牌”。
公司自此打开了军品生产的大门,陆续参与了“某型号红外图像制导空地导弹”、“某系列导弹红外导引头”、“某系列卫星红外相机”等一系列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
目前,公司已通过总装备部武器承制单位、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国家二级保密单位认证等权威认证和资质,并在2014年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武器系统总体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
【链接】
“民参军”,是指民口企事业单位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我省对“民参军”企业出台5大优惠,包括税费优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半征收等;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军转民、民参军产业化项目建设。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125家单位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有183家单位通过了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其中民口单位均超过50%。
国防动员
打造一支“编外运输队”
2011年,国务院出台意见,将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新港规划建设由此定位为亿吨大港、千万标箱。这是我省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牵动着军方的神经,因为港口建设对于战略物资八方互通可谓举足轻重。
据相关部门核算,如果新港拓展军事功能,还要追加上千万元的经费预算。两难之间,军地领导统一意见:宁可让交通设施建设承担成本压力,也决不能成为战斗力的羁绊。
这一做法,后来成为我省“十二五”时期各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的样板。
为了使城市交通建设与国防交战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我省军地联合出台《交通建设项目贯彻军事需求审查制度》,提出“水、陆、空”交通项目建设预先征集驻军部队意见并严格审查备案,必须兼顾军事需求,否则一律不予立项开工。
在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建设中,我省协调武汉铁路局和铁四院,在下行出发场外侧规划建设军用站台1座,设到发线2条,使铁路兵力投送能力得到大幅跃升。
“十二五”期间,我省更加重视民用运力的动员和征用,并把目光投向“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
2012年,随州市成立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领导小组,出台《特种民用运力征召暂行办法》,并与湖北齐星公司、楚胜集团等40余家单位签订民用运力征用责任书,该市数万套民用特种车辆有了“军事户口”,随州建起一支“编外运输队”。
【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大投入,在港口、能源、交通、通信等建设项目中坚决贯彻国防和军事需求。
建设武汉外环绕城高速公路时,我省交通战备办公室多次对接驻军,给沿线部队修建了4个立体互通,这意味着部队一出营门就可以迅速转入高速公路;扩建天河国际机场,军地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确定提高跑道建设标准,确保起降各型战机……
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综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叶国安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争取国家资金4.5亿元,累计投资18.5亿元,新建国防交通项目87个,打通了驻鄂部队全部进出口道路。
双拥连心
部队为城市建设“让行” 地方保障退役士兵安置
5年前,省武警总队党委遭遇了一件“挠头事”:根据武汉市统一规划,二环线将整体拓宽,总队机关大门及90多米长的围墙需后撤3米。
总队党委决定:依据法规,机关大门和围墙整体后撤3米,为城市建设“让行”。司令员周旭光“约法三章”:全力支持驻地建设,决不能破坏军民鱼水情、决不能借机要价、决不能人为设门槛。
政委阮嘉明介绍,凡是城市规划需要的,总队积极支持:洪山区建设工业园,需要置换总队锦南生活区的5亩空地,虽然新地较偏远,但总队不提附加条件;汉口长江大道扩建,总队干休所30米长的临街部分,依照法规退让5米……
近5年来,驻鄂部队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大力支援“五个湖北”建设,主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勇于承担巴东抗震救灾、“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爱民为民的根本宗旨。
转业、退役后的去向,一直牵动着部队官兵的心。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全面落实军转、军休人员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安置率达到3个100%。为13570户义务兵家庭及时足额发放优待金1.51亿元,为1200余名立功官兵上门送喜报、发奖金,每年提高未就业随军家属生活补助标准,定期召开双拥联谊会和双拥专场招聘会。全面落实双拥社会优待政策,激发了广大官兵安心部队、建功军营的热情。
【链接】
“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惠军利民,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各地各部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和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等工作,较好解决了官兵的后顾之忧。
注重从政策层面解决重难点问题,正研究出台《湖北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以立法形式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每年举办300多场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保障每位退役士兵至少有一次以上推荐就业机会等,增进军人职业荣誉感,凝聚部队军心士气。
专家访谈
抓国防建设 同样是政绩
——访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主任方正起教授
“十二五”时期,我省国防科技工业飞速发展。2014年,全省军工经济总产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对我省国防工业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方正起教授不仅十分关注还连连点赞。在他看来,湖北军工基础雄厚,民用科技资源丰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他说,湖北作为有光荣传统的军工大省,要树立“抓国防建设与抓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同样是政绩”的理念,立足湖北实际,周密部署、精心谋划,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的“湖北篇”。
方正起认为,推进湖北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发展环境、理顺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解决现实突出问题上。
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建立和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办事机构,进一步做好前期研究,切实将军民融合发展规划融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力争湖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手记
国家任务中的湖北军工
去年9·3大阅兵,世界瞩目。这次阅兵现场,闪耀着湖北元素。
先说车辆装备。三分之一为东风造,其中87台“猛士”车正式亮相天安门广场,24名将军乘“猛士”受阅。
武器展示历来是阅兵的看点,这次,84%的受阅武器为首次露面。作为军工大省,我省的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用电子等六大行业齐全,当仁不让。据统计,我省有10家军工及民口配套单位的400多项产品走进阅兵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无独有偶。2013年6月,“神十”飞天,女航天员王亚平讲授的太空第一课,让人难忘。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王亚平所用的第一个教具——质量测量仪,就由在汉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研制。飞船上,还有厨房、医院、健身房、空调……20多种“湖北造”配套产品为航天员筑起太空家园。
国之重器,荆楚雄风。“十二五”以来,湖北作为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圆满完成了一大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嫦娥”落月、“快舟”发射、“神舟”飞天、“蛟龙”出海、“航母”入列、“大运”首飞……无不打上深深的“湖北烙印”。
身为湖北人,怎能不为之骄傲!
文字:记者江卉 通讯员魏杨
图片:记者李溪 视界网 刘军 黄玲 张旭
制图:徐云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