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拍摄的长江银兴影城襄城武商店。全媒体记者杨东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樊城电影院。(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杨明阳
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露天到室内……新中国成立后,襄阳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发展,观影环境不断改善,看电影逐渐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放】樊城电影院见证了国营院线的辉煌
说起电影院,不能不提樊城电影院。它位于解放路与长征路交会处北侧,是我市最早建立、设备较好的一座电影院,曾是湖北省特轮电影院、鄂西北首家震感电影院。
樊城电影院源于1946年3月开业的明星电影院。明星电影院1949年12月更名为新华电影院,1950年2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国营,更名为人民电影院。1956年,人民电影院与襄城电影院合并,1976年分开,人民电影院更名为樊城电影院。2011年12月,樊城电影院和襄城电影院合并改制为襄阳市兴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樊城电影院仅是个可容纳四五百人的大草棚;1980年由国家投资,在原址上建了一个可容纳800多人的砖木结构简易电影院。1975年,樊城电影院利用空地兴建了可容纳1960名观众的樊城露天电影院;1980年10月,在露天电影院所在地建设室内电影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有1329个座位,立体声、宽银幕、遮幅等放映设备一应俱全。1990年,樊城电影院创下了电影票房收入、产业创收双百万元的骄人成绩。
1998年,樊城电影院增设了鄂西北首家震感电影厅;2011年,成立了襄阳市首家盲人电影院。“那时候,电影院有跑片员、放映员、保管员、售票员、宣传员、场务、政工等多个工种,电影海报、宣传栏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有时候还会编一些顺口溜让观众知道接下来将会放什么电影。”原樊城电影院政工科负责人徐红锦告诉记者。
【新访】
32家电影院逐鹿襄阳电影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电影院线技术的发展,以中影天河、银兴天下、万达为代表的院线强势进入襄阳电影市场。
“襄阳市区现在有32家电影院。”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票难求的现象现在几乎不会出现,大家可以自主挑选观影时间和地点,甚至观影方式。”
记者近日在民发商业广场影城内看到,2D放映厅、3D放映厅、IMAX放映厅、贵宾厅内都有不少观众。“可调节座椅、全天候空调、手机在线选座、在线支付、自助取票,不出门我就能知道想看的电影还有没有票,想去的观影厅还有没有好位置。”“90后”吴女士表示,“时间安排更加自由,观影体验也更好了。”
在襄阳时光记忆影城,记者了解到,全球大片在这里同步上映,巴可数字电影放映机、5.1声道还音设备、进口金属银幕等一应俱全。豪华包厢式数字电影视听会馆内设有浪漫情侣迷你包厢、飞机头等舱可调式沙发等,观众可自主点播,享受会所式观影服务。
【亲历者说】王世林:观众满意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跑片员、放映员、保管员、售票员、宣传员、场务……那时候电影院的工种我都干过。”王世林骄傲地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退伍后,王世林进入樊城电影院工作,目前在我市唯一的国营电影院工作。“最辛苦的就是跑片。上世纪90年代,我们是襄阳最牛的电影院,不管什么电影,樊城电影院总是第一个放。”王世林回忆道。
作为跑片员,需要在放完一遍后骑着摩托车把片送到市区别的电影院。“‘救场如救火’,出发前你要算好时间,选好路线。”“那个时候娱乐活动不多,看电影是不少襄阳人生活里很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大片上映的时候,经常加映,送片员更是要连轴转,忙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王世林说,“工作虽然辛苦,但想到观众能尽早看上电影,还是挺满足的。”
王世林说,当年入电影这个行业时,师傅让给记住两个字——观众。“这两个字我牢记在心,观众满意是对我最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