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昊星 陈亚曦 望少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曾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盛极一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内陆腹地的后发地区,自2008年起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三年增长一千亿元,九年翻两番,2017年更是突破四千亿元大关,创造了汉江流域城市群发展的“襄阳速度”。
随着经济发展加速,襄阳城市实力骤增,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也给襄阳带来了“成长的烦恼”:供地率长期居湖北省后列,亿元GDP地耗高达1380亩……在几年前,这些因粗放发展欠下的“负面账单”,不仅成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阻碍,还是横亘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陡坡、大坎。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襄阳市委、市政府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高耗能、低质量的问题,围绕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中所涉及的单位GDP地耗、生产工艺水平等20多个具体指标,定出了详细的“升降计划”,旨在彻底改变粗放发展状态,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襄阳把这种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方法概括为“减量化增长”。
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表示:“襄阳的‘减量化增长’,就是推进经济增长率与能耗、物耗增长率的反向运动,实现单位产出能耗、物耗与废弃物排放‘双减少’,实现GDP中的绿色颜值与科技含量‘双提升’。未来,‘减量化增长’将继续带动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稳定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定指标、划红线、追责任,“减量化增长”的第一步从顶层设计和引导驱动开始。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现代工业体系,襄阳利用单位GDP资源消耗等刚性指标,鼓励企业向高新产业转型、引导招商引资向高质量靠拢。
在襄阳市政府的号召下,泽东化工等100多家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主动斥资研发或购买科技成果,快速步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通过全产业链招商,襄阳汇聚了美洋、雅致、九州等4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整车生产的龙头企业,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如今,襄阳汽车工业产值在同量级城市中排名第二。
2018年上半年,襄阳对汉江襄阳段195公里两岸1000米范围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52家,腾退岸线36公里,沿江390多平方公里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一系列环境整治新举措,使严重逼近生态红线的废弃物排放行为得到遏制。在污染“减量化”的过程中,也为更多企业的转型发展腾挪出更多的地理空间和可用资源。
聚焦清洁生产抓技术改造,襄阳还以“减量化增长”提高企业边际效益。
东风井关是一家以生产农用机械为主的日资企业,常年生产用电量极大。2018年2月28日,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光伏发电设备在该公司新厂房房顶正式启用。东风井关综合部部长李强介绍:“自光伏发电机组启动以来,我们共发电293.04万千瓦时,其中有47.58万千瓦时供自用,电费低于市场综合电价,未消耗的余电由国家电网予以上网补贴。”
据测算,该公司的光伏发电项目在20年后能达到总发电量9811.8万度,预计节约电费超过712万元,企业还能从中获得1305万元的电费收益。光伏发电模式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引导和激励企业建设“光伏—储能—供电”系统,襄阳市政府搭建了政企合作、企业合作平台,在火车站、机场等城市公共设施中陆续投用光伏发电设备。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延伸了襄阳的光伏产业链条。
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增加创新型政务服务供给,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襄阳还探索出“减量化增长”的新定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襄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布了81项“只跑一次”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540项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报、实时预审、扫码办结。
2017年,襄阳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57.4亿元,新增贷款240亿元,向751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在自贸片区,襄阳还开展了“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先后推出“四十七证合一”“九十证联办”等简政放权举措。给企业负担“做减法”,为企业活力“做加法”,随着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降低,全市营商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18年,《襄阳市创新农业减量化增长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以“减量化增长”机制助力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发展。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襄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基本实现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的综合利用。《方案》实施后,襄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会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土地综合产出效益也将持续改善。
(据1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编辑:张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