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晚报讯(记者刘德祥)方言承载文化乡愁,但如今听不懂、不会讲方言的襄阳人越来越多。具有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该如何保护与传承?今年以来,襄阳市档案馆、湖北文理学院专家团队开始了“襄音”抢救工程。
特色鲜明的襄阳方言
5月24日,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启动方言课题项目。该校专家团队计划用两年时间,采集、整理我市市区和宜城、保康等地的方言,用音频、视频和国际音标注释的方式留住乡音,建设襄阳方言数据库。“数据将在国家语委相关网站上展示,让大家都来了解襄阳方言。”项目负责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刘群教授告诉记者,襄阳方言在汉语中属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共同语的差别不是特别大”。
刘群说,襄阳方言有独特的词缀和词尾,“如小孩走路歪歪‘sheng’的,这个‘sheng’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起语法标记的作用”。
此外,襄阳方言还有独特的量词。刘群举例说,一种东西摆成一长趟,襄阳方言说一长“liu”,“liu”在普通话里不是量词,但襄阳方言里是量词。
征集“襄音”发音人
眼下,市档案馆、湖北文理学院课题组面向全市征集方言发音人、口头文化发音人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
方言发音人须具备以下条件:老年发音人调查时年龄在55-65岁,青年发音人调查时年龄在25-35岁,必须在当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未在外地长住(在外地不超过2年),能说地道的当地方言。老年发音人具有小学或中学文化程度,青年发音人不作限制。牙齿齐全(尤其门牙),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音洪亮清晰。“文化程度越低,语言环境越单纯,在当地出生、长大,他们的发音受普通话的影响就越小。”刘群说,这也保证了方言发音的原汁原味。
口头文化发音人的条件是:本地(城区或近郊区)土生土长,发音地道,能说当地的民间故事、熟语谚语、民歌童谣,或能演唱当地流行的戏曲、曲艺。
刘群希望广大市民积极报名,为记下乡音、留住乡愁做出贡献。
抢救方言刻不容缓
襄阳方言独一无二,然而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襄阳方言中,‘穿鞋’叫‘穿hai’,‘大街’叫‘大gai’,‘巷子’是‘hang子’。”米公小学语文教师邓银昨日说,如果在学校说这些具有襄阳特色的方言,孩子们基本不知何意。
“近年来,襄阳方言在融合、变化中,向普通话靠拢,甚至被普通话同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据市档案馆副馆长姚景灿介绍,抢救性记录、整理、保存方言刻不容缓。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在全国层面开展方言、民族语言抢救保护工作。此次湖北文理学院的方言调查项目,就是湖北省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目前,牛首一中、荆州街小学等学校已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学习、了解襄阳方言。
(作者: 编辑:李秋晨)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