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襄阳频道

凝心聚力 奋进逐梦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2日09:45 来源: 襄阳晚报

美丽多彩的汉江大堤 全媒体记者谢勇摄

稳健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全媒体记者刘倩

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新的动能加快成长、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狠抓项目,力促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经济总量突破4800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位,跨入全国城市50强。

论项目,含“金”更含“新”。世界500强正威国际集团与我市签署协议,4个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落户东津;盼盼集团投资20亿元的全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基地项目落户襄州,实现我市大体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新突破。

观业态,新产业更智慧。我市在4G网络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企业上云数量突破2000家。

培育特色,县域经济迅猛发展。枣阳市连续5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位次从2016年的第100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86位;宜城市连续5次上榜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谷城县入围中国创新百强县(市);襄州区是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

与此同时,“一县一品”的县域经济格局已经夯实,多极支撑格局愈发巩固。枣阳市在专用车、汽车摩擦材料、钢铁及化工等领域优势明显;襄州区的汽车零部件、农机及轨道交通装备、粮油及肉制品加工等产业成绩亮眼;谷城县和老河口市在汽车铸锻件、再生资源、酿酒食品等领域成绩突出;宜城市在精细化工、肉制品加工、计算机电子等领域具有优势;南漳县和保康县在磷化工、林特产品加工等领域成绩不俗……

科技引领,铸就发展新动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仅2020年,我市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个、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户、科技孵化器7个,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2户,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0项,我市连续5年获得“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称号。

幸福

民生保障惠民利民

□全媒体记者张嫚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保障工作,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变为现实。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襄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3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万多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我市又制定了《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未来,全域15公里水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暗渠生态改造、房屋拆迁、景观提升陆续推进,城市里的“风景长廊”将成为现实。

“三问于民”的老旧小区改造,在设计、施工中融入居民建议,营造了整洁、美丽的小区环境,构建了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

城市公厕三年“厕所革命”,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让方便之事更方便。

“口袋公园”的创想在市区各个角落实现,原本脏乱的杂物堆放场成为孩子们嬉闹的游园。

学位大大增加,养老床位增加,医疗保障更完善。

仅2020年,我市完成了200个老旧小区和64条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任务;建成中心城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6个;新增绿地面积141.4万平方米;全市7条片区“微循环”道路被打通,卧龙大道、襄隆路“搓板路”改造项目完工;完成11个停车场项目建设任务,新增2583个公共停车泊位;城市公厕三年新建、改建计划圆满收官,总任务完成率113.6%。

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0所,增加学位22820个,其中城区11所,增加学位10420个;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7所,增加学位2925个,其中城区10所,增加学位2015个;28个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服务周边健身群众超过30万人。

安康

社会治理有序推进

□通讯员郭鹏 张伟全媒体记者黄金晶

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2020—2022年),“三化五联”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和谐、乡村和美、百姓幸福的社会治理美好愿景正慢慢成为现实。

社会发展的难点、痛点得以解决。过去五年,我市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组织“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全市600多个老旧小区面貌大变、治理服务水平大增;借助智能技术,我市市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体大厅比率达到97.55%(理论数据),市、县两级“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17602项,占比99.51%,全市“一张网”注册用户达140.93万户。

立体防控网越织越牢。近四年来,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6.9%,命案下降50.3%,连续6年实现命案全破;襄阳连续16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优胜单位。在乡村,我市农村交管“路长”实现全覆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在空中,全市建成公安A类探头1.62万余个,联网社会B类探头3.2万余个,探索无人机巡逻防控模式,形成街面有巡逻、出城有卡点、空中有监控的立体治安防控网。

矛盾大调解成效显著。通过创新源头化解、依法化解、专业化解、网上化解机制,我市着力构建三级联动、三位一体、三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2020年以来,全市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54169件,调解成功率达96.48%。

网格化管理走在前列。自2011年开始,我市加快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先城市社区、后农村社区的建设思路,于2015年全面完成网格化建设任务。目前,全市建立县(市、区)网格化管理中心12个、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115个、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站2776个;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已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全覆盖。

底蕴

文化建设内涵丰富

□通讯员陈良竹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近年来,襄阳文化建设呈现出更加朝气蓬勃的发展气象。一个个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落地开花,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全民共享……文化惠民工程走进千家万户,襄阳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更好满足。“文化灯塔”随处可见。坐落于昭明台的市博物馆,除了迎接本地市民,还接待外地游客,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厅。在这里,不仅能看展览、赏文物,还能做手工、听讲座、看演出、当讲解员。目前,市博物馆已招募活跃志愿者及小小讲解员300余人,年平均举办馆内讲解370余场、馆内外社教活动68场次。

此外,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图书馆等新场馆拔地而起。大到一座座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一个个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一座座“文化灯塔”树立在襄阳大地,照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多彩文化充盈生活。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鼓励市民自编、自导、自演,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幸福感,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欢乐襄阳”“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汉江讲坛”等品牌文化活动均由政府买单,市民尽享文化建设丰硕果实。

2019年,我市开展送戏下乡1133场,“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12场,“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15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讲座等758场次,专业文艺院团进景区活动好戏连台,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襄阳素有“戏窝子”之称。为推进文化艺术精品繁荣发展,我市先后创作了襄阳花鼓戏《长山壮歌》、豫剧《婆媳冤家》、舞剧《射雕英雄传》、襄阳梆子《穿心石》、湖北越调《曾真的故事》、曲剧《九连墩》、豫剧《黄河绝唱》、襄阳花鼓戏《灯影老屋》和《远山丰碑》等优秀舞台作品,并荣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奖励。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2017年11月,襄阳城墙、襄樊码头被列入“万里茶道”申遗湖北境内茶路遗产点。2019年,我市新增襄州区凤凰咀遗址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上争取立项9个国保项目。2020年,积极推进襄阳城墙维修工程等,襄阳古城风貌进一步恢复。

美丽

生态保护尽显文明

□全媒体记者吴芳通讯员申晖 赵月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襄阳大地绿了起来、美了起来。

关改搬转24家沿江化工企业,消除市区4处黑臭水体,依法拆除汉江牛首段河道内非法生产经营的31家企业,汉江襄阳段及唐白河、蛮河等主要通江水域实施全面禁渔……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天更蓝。2020年,我市PM10均值6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PM2.5均值5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优良天数274天,同比增加45天,优良率74.9%,同比增加12.2个百分点。

水更清。2020年,我市汉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平,9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县级以上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地更绿。汉江岸线生态绿化景观治理加快,全市护堤护岸林完成植树39780株,面积630.5亩。

生态环境保护要建章立制,才能驶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我市具有地方立法权后,颁布了《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襄阳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条例》《襄阳市建筑垃圾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与河南省南阳市探索南襄盆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与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开展长江流域驻点研究,与省内宜昌市、十堰市、荆门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建立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河湖警长制”,常态化联合执法,加强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十三五”期间,全市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2.92%,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7.14%,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碳排放履约率100%,顺利通过省考核。

【纠错】编辑:白菲斐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