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发掘中的一重要发现是清理过程中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它们为‘北京人’用火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回应了近30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的能力一说。”今日,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高星在北京周口店遗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此次发布会主要公布2011年—2014年对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第4层的发掘成果。
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猿人洞抢救性清理发掘队队长张双权介绍,在这几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对第4层堆积中上部、下部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可鉴定标本上万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制品(原料基本为脉石英,另有水晶、燧石、白云岩、细砂岩等,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断块、断片、碎屑等),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3000多件(包括硕猕猴、肿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马鹿、梅花鹿、野猪、犀牛、三门马、鬣狗等),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
本次发掘中的另一重要发现是清理过程中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烧骨等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 它们为“北京人”用火行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素材。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高星介绍,近30年来,部分西方学者质疑“北京人”用火及保存火种的能力,提出作为古人类用火证据的烧骨、烧石、灰烬可能是从洞外被水流冲入的;被烧过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烬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或洞内的腐植材料、鸟类-蝙蝠等的粪便自燃或氧化反应的结果;对“灰烬”所做的新的分析测试也没有发现树木燃烧所应该产生的植硅体及相应的钾等化学元素等。
据介绍,在近几年的发掘过程中,在猿人洞第4堆积层有火塘、原地烧结土、烧石特别是烧骨等用火遗物、遗迹的密集出现,针对这些疑似用火遗迹沉积物,及与其处于同一平面的其他沉积物进行详细的磁化率、色度等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遗址疑似用火区沉积物很可能经历了700°C以上的加热,而自然火一般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温度。这些磁性、色度异常的沉积物可能受到人类控制用火的作用,但其为原地用火区堆积还是曾经历再搬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证实“北京人”用火的确凿证据,组织了磁学、释光特性、微形态、元素碳、植硅体、孢粉、红外光谱分析、文化遗物的分布特点等多个因素综对“北京人”是否用火的证据进行了重新检验, 分析测试灰烬中是否有硅质体存在。研究发现第1地点的第4层和第6 层灰烬中含有硅质体, 即找到了证明“北京人”用火的一种证据,说明“北京人”在第4 和6 层位所处的年代已经可以控制用火。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发掘重点主要集中在猿人洞第5层以及第6层上部,计划清理堆积厚度3-4米。目前,本年度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计划持续到10月中下旬。
据悉,第1地点(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的心脏,是遗址最具科学价值的标志性堆积体,是第四纪地质学剖面的代表性遗迹,保存了遗址最完整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科学信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猿人洞发掘以来,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为做好猿人洞的保护、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批准对该部位进行发掘。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精诚合作下,自2009年开始至今,开展了对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西剖面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可以说,2009年启动的清理发掘工作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72年内首次进行的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工作的开展为落实《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奠定了科学基础。
此外,记者了解到遗址内在暑期推出了“零距离感受考古发掘”特色活动,观众可以近距离参观猿人洞考古发掘现场,与考古专家面对面交流地质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等方面知识,进一步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使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同时,观众可以在科普工作者的指导下,在周口店遗址模拟发掘区进行模拟发掘,并对发掘出土的化石进行清理、辨认,进一步了解考古发掘知识并体验考古时的艰辛。(记者 肖冰)
(作者:赵琳)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