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中国经济时报社课题组开展了“中国经济景气感受度”快速问卷调查。这份汇集全国24个省(区、市),覆盖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社团管理人员、普通工人与职员、自由职业者等在内2166个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试图真实、准确地揭示当前中国民众对待中国经济的直观感受。
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涉及“中国经济现状与前景”的景气感受上,2166个受访对象中有超过八成以上居民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有信心,其中,合计为82.8%的受访对象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持肯定态度;86.3%的受访对象对实现6.5%—7%的年度增长目标有充分信心,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有稳定预期;而展望未来两年经济前景,有72.2%的受访对象表示乐观,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中期前景持乐观观点。
民众对中国经济运行现状和前景抱有较高乐观预期的原因何在?未来确保信心转化成切实的经济增长我们又该重点在哪里着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又将走向何方?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权威专家。
民生基本稳定推升民众乐观前景 2016年初,舆论对中国经济全年目标的观点一度存在分化。然而,在2016年行将结束之际,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时实现6.7%的经济增速,外界对经济平稳筑底预期大增,客观而言也为民众对待经济现状及前景回归乐观提供了支撑。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八成以上居民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有信心”的原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将主要原因放在了民生稳定之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居民对中国经济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生基本稳定。“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6.3%,与经济增速大体同步。收入增长平稳加上物价涨幅平稳,必然使民生形势基本平稳,居民生活基本正常。”张立群认为,这是在企业、金融、财政等多方面困难较为突出背景下,居民信心保持稳定的基础性原因。 应该说,民生稳定与政府作为关系密切。在张立群看来,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是空前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一形势,政府把工作重点首先集中在保民生方面。“2012年以来的稳增长工作,首先是保障民生,稳定消费。”张立群介绍,政府着力抓好精准就业、精准扶贫等工作,切实把基本民生的底线兜住、兜牢。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16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实现了预期的年度就业目标,“就业形势稳定,以及扶贫和帮扶困难家庭、困难人群的工作成效,支持了居民收入增长大体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是确保民众对经济现状满意,以及对前景乐观的主要因素。其中,降低通胀压力是最主要的惠民政策之一。彭刚认为,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7%的表现奠定了全年目标达成的基础,此外,如就业目标的提前完成以及物价的平稳等,都是民众对经济报以乐观态度的主要来源。 同时,民众的乐观态度还源于对适宜的宏观经济目标制定的认可,以及相关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有效、稳定实施。彭刚强调,“至少,我们已经实现了前三季度6.7%的经济增长,由此奠定了对经济前景的乐观基础,绝非盲目乐观。”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巨大 值得肯定的是,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政府力推“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稳步落实并贯穿全年,从前三季度经济表现看,经济平稳筑底、稳中向好迹象正逐渐彰显。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功不可没,除此之外,围绕供给侧展开的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的稳步推进,亦让乐观和积极因素不断积累,而如何将信心转化为切实的经济增长,继而通过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实现确保信心常在的良性循环,显然备受关注。 在张立群看来,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增长进入中高增长的拐点附近,这一拐点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稳步进入中高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也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变。他强调,这一阶段必须继续坚持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措施并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办法,精准稳需求、稳增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制度完善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进一步巩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 而提高增长含金量,显然需要强大的经济潜力加以支撑,具体而言,即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仍蕴藏巨大潜力。张立群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劳动力和人口在工农、城乡之间的转移规模仍然巨大,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升级的潜力仍然巨大。生活水平、生产水平提高的空间广阔。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仍处在具有高成长性的历史阶段。 “改革深化所推动的市场化、国际化蕴含的红利仍然巨大。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的发展进步潜力巨大。”张立群认为,我国仍处于社会较快发展进步的历史时期。 而在彭刚看来,信心源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而增长又不能脱离当前的一个基本前提。他说,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步入新常态是一个基本前提,当前,民众对新常态的深刻内涵已经逐渐了解,并对此给予了充分认可。“客观而言,我们的经济是向好的,表现就是持续处于筑底期,民众也都接受了筑底应该处于比较长的时期,认为应以此为成本换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更趋完善。”彭刚说。 彭刚强调,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我们实现了经济筑底企稳,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堪称使命必达。“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各界对政策预期的判断呈持续向好态势则不难理解。”彭刚认为,民众对政策环境的预判都对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于提高发展含金量而言,目前看,对政策环境的预判所能带来的影响或许大于经济本身。” 明年增速或与2016年大体相当 基于对当前经济发展企稳筑底的客观认知,民众对未来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表示乐观。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展望未来两年的经济前景,受访对象中“非常乐观”和“比较乐观”占比合计达到72.2%,表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居民对中国经济的中期前景持乐观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评价中,受访对象认为中国影响力“明显提升”和“有所提升”的比重合计达到73.4%,显示居民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表现出更强信心。 联想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化,尤其是逆全球化现象带来的巨大挑战,让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堪称内外受困,未来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无不牵动各界神经。 “现在看,应该对我国维持中高速增长树立正确信心。”张立群指出,我国仍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不断增强的技术保障条件。当前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人,国民总储蓄率超过47%,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从生产要素供给看,完全可以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张立群强调,我国已经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多项产品生产能力居于世界之首。综合这些条件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是在经济基本面支撑下,通过2012年以来政府持续有力的宏观调控,才实现了经济增长由降转稳、初步触底。这也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部可以保持在6.5%以上。 而未来可以在哪些领域报以期待,张立群说,预计房地产业、汽车工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呈现逐步恢复发展的态势,房地产局部过热会始终存在。如果调控得当,有望保持大体平稳、逐步加快的发展态势。 “考虑到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增长低迷的状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受外需低迷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总需求的增长水平预计不会有明显提高。”张立群强调,但在国内需求支撑下,经济增长将总体保持平稳。2017年经济增速与2016年大体相当。 彭刚则认为,对于明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稳增长而言,应更多侧重于稳投资之上。“稳投资仍要靠政府的投资政策,主要在基础设施,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建设上发力,同时适时放开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显得尤为重要。”彭刚认为,当前乃至未来的投资政策已经逐渐从之前应对危机的政策向防止衰退的政策改变。本届政府对新形势的评判,政策日趋成熟,政策目标方向日益清晰,未来在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以及财政政策实施上都将逐步释放又一波红利,而这也将成为民众持续积累信心的重要来源。
(作者:周婵)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