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经济信心】经济信心调查系列报道之六丨产业升级篇

发布时间:2016-12-05 20:59:03来源:SRC-358

“双创”助力产业升级

经济新动能不断壮大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松才

中国经济时报社近日进行的“中国经济景气感受度”快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2166个受访对象中,八成以上居民对中国经济现状及前景有信心。受访对象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表现出更强信心,认为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明显提升”和“有所提升”的比重为七成多。

始于去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升级也在稳步前行,也正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双创”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中国需要如何进一步更好地推动“双创”的发展?中国的产业升级有哪些成就,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产业升级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怎样的支撑?怎样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双创”成效斐然增强经济活力

有人说,2015年是中国的“双创”元年。这一年,药学家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振奋人心;这一年,无论精英还是草根,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驰骋于广阔空间;这一年,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不断涌现,生产方式深刻变革;这一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这一年,创新已不只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主动拥抱“双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蔚然成风。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这项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切实将创业创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制度供给,组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双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市场导向的改革提供新的激励机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顺利实现我国从当前发展阶段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新发展阶段的跨越。

回顾“双创”的成就,田杰棠对本报记者介绍说,当下,商事制度改革等简政放权措施顺利推进,已经为营商创业的大环境去掉了很多“紧箍咒”,使人民群众的“双创”热情大大提升。随着企业登记“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制度全面实施,审批事项、行政许可、职业资格认定和依附于审批的中介服务事项大幅减少,2015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了1400万户,同比增长14%以上。其中新登记企业达到443.9万家,增长21.6%。

就如何更好持续深入推进“双创”发展的问题,田杰棠认为,推动“双创”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和企业管理体制、行政垄断性行业、金融体系、土地和户籍制度、医疗与教育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改革,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敢于碰硬骨头,破除利益集团障碍,为广大人民群众开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更关键是要为“双创”营造制度和市场环境。

田杰棠对本报记者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合理、顺畅流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型发展新活力。

田杰棠说,具体来讲,需要政府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法治的市场环境。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同时要转变政府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创造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应该意识到,目前,中国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日渐疲软,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促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机制的内核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力转换,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产业升级推动培育壮大新动能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我国的产业升级取得了哪些成就,应该怎样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呢?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国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已经从过去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了工业大国,而且近几年来,我们的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因此经济结构转型也在朝着更加正确健康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其次,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已经在如何建设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出口加工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做得非常成功,促进了中国的出口,促进了技术的吸收和出口,包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也被推广至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

再次,中国的创新能力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专利、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中国无论是从科研文献发表还是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进步还是非常快的,包括华为等企业走出国门所取得的成就,还有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数量在快速增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在产业升级层面所取得的成就。

最后,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基础设施包括电信互联网等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这为我们后续的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足够强大的支撑力量。同时,我们的产业类型已经逐步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型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王勇也对记者表示,尽管在产业升级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应该注意,中国应进一步转向创新型产业,而不是更多的模仿,应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创新,政府应增加对创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降低一些产业的金融壁垒,特别是一些上游的源头产业,生产性的服务业等产业应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国企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在土地配置方面要更加合理,改革土地管理模式,来适应产业升级,适应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的需要。

“我觉得,国家要吸引投资,就要进一步减税,尤其是对投资减税。宁可提高消费税,也要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降低各个流通环节的税负。”王勇告诉记者,国家应进一步对创新型企业降低税收,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还要应进一步清理僵尸企业,将更多的有效资源配置给有需求的企业。

王勇对记者表示,要持续推动产业升级,需要国家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举措。

首先,应该关注实体经济,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解决房地产过热问题,防止房地产过多从其他行业“抽血”,损害实体经济。

其次,在后续的产业政策推行当中,应该吸取以前的教训,例如光伏产业的教训。要避免一窝蜂和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挖掘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再次,要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而才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就会遏制社会对服务业的总需求,不利于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制造业的内部产业升级。

最后,要注重吸收世界级高端人才,要注重人才战略储备,人才对产业的持续升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当重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