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去哪儿了?
歌曲一定是有时代性的,就像古人唱着乐府诗歌,而我们再也不会;文革人人传唱《东方红》,如今已极少耳闻。我们曾经很喜欢的那些儿歌——《丢手绢》《两只老虎》《采蘑菇的小姑娘》《拔萝卜》……也只属于70后、80后,如今都21世纪了,“00后”甚至“10后”的娃娃们,审美和音乐细胞难免已经“进化”,显然,该重新为他们写歌了。实在没有量身定制的好儿歌,他们也只好勉为其难随着成年人和电视等的诱导,喜欢着《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
《爸爸去哪儿》不错,但只有这一首不够。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一个节目,一首主题曲,几乎成了孩子们朗朗上口,随口即唱的歌,为什么它会被孩子们所熟知,究其原因,多是因为节目的内容与孩子们息息相关,歌词自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今天(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调查发现,当下,能打动孩子心灵,或唱出孩子心声的歌曲很少。
不同年龄层对歌曲的需求不同
对于儿歌,不同年龄层,需求有所不同。目前,1至4岁,婴幼儿歌曲偏多,在网上输入儿歌,都会出现,儿歌百首、儿歌故事等的视频、音频,然而孩子稍大一些,就不愿再唱自已3、4岁时所学的儿歌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7至8名5岁小朋友们,当记者问他们会唱《小红帽》、《采蘑菇的小姑娘》、《黑猫警长》吗?孩子们都回答道,会唱,听过!“我才不唱呢,太土啦!”小朋友周林君已有5岁,用手轻捂着嘴笑着说,最爱唱《爸爸去哪儿》。
8至14岁适宜歌曲处于空白期
记者走访昆明各图书音像制品店发现,在儿童专区摆放着的大部分是胎教、婴幼儿类的歌曲集,适合8-14岁孩子的歌曲或歌曲集却没有。
“学校教的歌曲,孩子当任务,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被孩子们接受的却是流行歌曲。”从事教育工作10余年的昆明书林二小艾老师说。
“现在的小朋友像大人,跟随流行趋势。”从事幼儿教育7年的昆明市委机关幼儿园教师史苑表示,她从教这么多年,每到假期,老师都要为下一学期自编些儿歌和舞蹈,但是能被孩子记住的却只有《江南style》《high歌》《忐忑》等流行歌曲。
家长担忧流行歌曲误导孩子
在采访中多数家长抱怨,8至14岁的孩子正处于儿童与少年的转型期,这期间,适合孩子们的歌曲少之又少。孙女士的小孩刘嘉林今年10岁,在家最爱看流行歌曲大赛节目,平时一高兴起来,还会高声唱着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你问他什么叫爱情,他说不懂,除了孩子的学习我最担心的是流行歌曲的歌词会误导孩子的心理成长。”70后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像《蜗牛与黄鹂鸟》、《一分钱》、《卖报歌》这样的经典儿歌很多成年人都能脱口而出,但孩子们却不会唱了。
资料
我们唱过的儿歌
70后的儿歌:《卖报歌》《上学歌》《小二郎》《我爱北京天安门》《丢手绢》《爷爷为我打月饼》《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童年》《一分钱》《小燕子》……
80后的儿歌:《聪明的一休》《花仙子》《小螺号》《葫芦娃》《蜗牛与黄鹂鸟》《鲁冰花》《两只老虎》《小燕子》《小毛驴》《蓝精灵》《春天在哪里》……
00后的儿歌: 《爸爸去哪儿》《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和《巴拉巴拉小魔仙》等电视里的歌,流行歌曲《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双节棍》等也“沦为”了儿歌。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