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鹏 通讯员谭兵
6日晚,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在北京天桥剧场赢得满堂彩。
《黄四姐》是我省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唯一剧目,原型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从一首歌到一部音乐剧,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打造“文化大峡谷”
打造音乐剧的想法始于2013年5月,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来到建始,被“黄四姐”动听的旋律、幽默的歌词和诙谐的表演方式吸引,提出省、州、县联手打造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得到恩施州全力支持。
自2013年5月起,《黄四姐》剧目主创班子背起行囊、扎根山村搞创作。在创作阶段,主创团队提出,《黄四姐》要“顶天立地”,“顶天”即打造高雅艺术精品,“立地”即接地气。要打造成为与恩施自然景观大峡谷齐名的文化名片,打造成恩施“文化大峡谷”。结合剧目特点,定位为土家乡村音乐剧。
在音乐表现上,《黄四姐》开创性地提出“原通”唱法概念,即原生态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浑然天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黄四姐》戏中有流传千年的“撒叶尔嗬”“摆手舞”等巴人舞蹈,有“大峡谷”“吊脚楼”等风情景观,立体地展现了“原汁原味原生态,土风土语土家情”。通过黄四姐与货郎的爱情故事,彰显了土家人的真善美。通过土汉联姻,彰显了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通过架桥开路,彰显了土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剧乐舞的完美融合
据了解,《黄四姐》之所以代表我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乐、舞等各方面的完美结合是重要原因。
剧本是基石,有土家气息。编剧围绕黄四姐和货郎的爱情故事展开,描绘了土家族九佬十八匠的民俗众生相,刻画了黄家四姐妹异彩纷呈的性格特征,还凸显了黄老爹古板与开明的矛盾心理。编剧巧妙地将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融入音乐剧的各个环节,土家族图腾、民族信念及其民族精神一以贯之,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性和震撼心灵的豁达情。
音乐是灵魂,抒民族豪气。《黄四姐》音乐旋律紧紧扣住土家地方语言的音调特色,谱写了“一辈子做你的小娇娇”“拨浪鼓声动心弦”“我要去找你”等核心唱段,达到“一花引来百花香”的效应。追求土洋混搭的创作风格,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借鉴西方咏叹调、喧叙调的样式,在业界开创性提出“原通唱法”,形成独特个性。
舞蹈是风骨,显土家风情。全剧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舞衬歌扬,相得益彰。如“女儿会”中的花伞舞妩媚清丽,“抬工号子”舞刚健雄强,“撒叶儿嗬”舞高亢悲壮,婚礼“喜花鼓舞”吉祥欢快。同时,伴随着歌舞的展现,舞美还营造了潇潇洒洒、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恩施自然景观,令人痴往。
《黄四姐》将带来什么
“好戏是磨出来的”,参加本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不是《黄四姐》的终点,而是《黄四姐》新的起点。
《黄四姐》已是恩施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年7月至10月,都将在恩施民族大剧院进行驻场演出。恩施以旅游驻演为中心,拓展文化产业链,让“黄四姐”和“货郎哥”成为深入人心的恩施民族文化旅游形象代言人,为湖北文旅融合、民族文化推广注入新的活力。
《黄四姐》是省民族歌舞团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部重头戏。省民族歌舞团负责人介绍,该团正在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推广扶持项目,启动全国巡演工作,为土家民族文化推广做出应有贡献。《黄四姐》制作人彭华表示,将以《洪湖赤卫队》为楷模,邀请名家、学者对剧目进行研讨,在以后的排练和演出中精雕细琢,使之成为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载入中国音乐剧史册。
(作者: 编辑:何鹏)